《边城》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字义
2.了解关于作者沈从文的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泅水( ) 茶峒( ) 傩戏( ) 氽( ) 伶俐( )
牛犊( ) 悖时( ) 喧阗( ) 棕榈( ) 镇筸( )
怏怏( ) 歇憩( ) 糍粑( ) 踹( ) 角隅( )
嗤笑( ) 拮据( ) 睨视( ) 端倪( ) 蘸水( )
停泊( ) 湖泊( )
2.解释下列词语。
氽:
喧阗:[来源:学。科。网]
伶俐:
拮据:
检点:
买椟还珠:
3.文学常识填空。
沈从文(1902—1988),____________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创作。自三 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二、合作探究
疑难妙句
1.(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2.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3.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语段剖析
1.“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2.“话虽轻轻的……可不要叫喊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