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2、理解余光中的文化乡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余光中的文化乡愁的内涵
教学过程:
1.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雨,富有情义引人遐想余光中先生用诗词的语言描绘雨,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今天我们就跟随余光中一起去听听那冷雨
1.二、作者,背景介绍
余光中,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1.三、题目分析
我们接触一篇文章时,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几乎是看的,余光中在题目上强调,我这雨是听的听雨视听觉感受,怎么会听出了“冷”的感觉?这是余光中的选择我们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个什么名堂来?
1.四、走入文本
2.(一)品读第一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了雨先写春寒的“料料峭峭”雨声是“淋淋沥沥”“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余光中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叠词”表现了作者情感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用一列叠词表想了作者如细雨般缠绵的情感
2、这种缠绵的情感具体表现了余光中怎样的思想?
明确:乡愁
3、这种乡愁是对爱人的思恋么?有什么样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明确:不是,是对故土的思恋
文章中两次提到了“二十五年”写明了作者是对中国大陆的思恋还有“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
是呀,从金门街到厦门街很容易,但是从金门到厦门,从大陆到台湾却是遥遥无期的二十五年了,这是长达二十五年乡愁的郁积,怎么不走入霏霏想入非非?
从文章一开始的叠词的使用使作者对大陆思念的感情连绵不绝,缠绵不休
叠词除了可以表达缠绵的情感外,还有很好的节奏感,音乐美,是文章读起来有种韵律感
1.(二)解析第二段
文中二度段中应用了叠词,并且说到了汉字“雨”,赞叹了汉字形象的精彩,从雨的四个点钟就听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又一次用叠词表现了听觉得美经营雨在听觉上的诗意,同时这也是乡愁的诗意表现
1.阅读第二段注意叠词的音韵
2.(三)理解文中话语
“听听看看”“闻闻嗅嗅”“清清爽爽新新”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这些话语会不会令你想到一位宋代的词人?
明确: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余光中叠词的用法正是传承了李清照的写法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定位在古典诗词的韵味上,古典诗词的节奏上
1.(四)浏览四至五段,还有那些地方有余光中对古典文化的应用?
明确:四段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应用,对中国风景特有的意趣和韵味的描述
五段中对蒋捷词的品味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潇潇的雨,想到自己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小结:余光中在文章中用诗词表现乡愁,就使得乡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文化乡愁古典诗词的应用赋予作品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儒雅的韵味
1.(五)
1、六段中写到了王禹偁在黄冈竹楼中听雨,余光中认为在竹楼中听雨好么?
明确:不好,听屋瓦顶的雨更有诗意
2.文中有两点应该注意:
1.文章中反复提到雨打在屋瓦上,而且是日式的屋瓦,其实严格的说应该是中式的因为日式的屋瓦顶是从中国模仿过去的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建筑了许多类似中国屋瓦顶的房子
2.“不就公寓的时代来临”指上世纪70年代台北城市现代化,屋瓦顶迅速消失公寓是西式高顶,平顶,因而下起雨来,没有音乐美
“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触发了余光中的凄凉之感,不仅仅是传统建筑风格消失的感慨,更是对传统文化诗意消失的感叹
总结:《听听那冷雨》通过雨,表达了余光中缠绵的思乡之情与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真所谓:雨网斜织,满纸离愁,难遣的家国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