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来自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 “精神支柱”板块。这个板块共有两篇课文,《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都是研习要求。《我与地坛》已经教完。本文是小说,教学主要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教材不够典范,不利于文体及知识的学习积累;由于是翻译的外国作品,又由于缺乏阅读趣味,教学中难有好的反应。
目标与要求: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4、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语
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享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接受主人翁灵魂的洗礼,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享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填下列表格:
时间 | 主要人物 | 情节 |
一天早晨 | | |
这天夜里 | | |
第二天早晨 | | |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 | |
第四天 | | |
三、文本研读
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球琼珊的生命?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四、品味“欧享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