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教学方法:研讨法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叙述这样一个画面,悠悠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春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缠缠绵绵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神情惆怅忧伤,脸上刻满了漂泊的沧桑
他时而看看这冰冷的雨,时而嗅嗅这冰冷的雨,时而听听这冰冷的雨他要回家,他在回家
他似乎口在呢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似乎听到谁在呼喊:“归来吧,归来哟,别在四处漂泊!”
他就这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感到孤独,他感到凄凉!
好了,同学们睁开眼睛,回味一下刚才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呀?
(预设学生的回答)(美、凄凉、令人感伤、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画面中的老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祖籍福建,生于南京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三次赴美学习或讲学以《乡愁》诗获得“乡愁诗人”的称号在离开大陆25年后的197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听听那冷雨》,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二、句段诵读:
(过渡)是啊,相隔25年了他品尝着这细雨,这冷雨,这与祖国大陆紧紧相连的冰冷的雨,怎么能够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呢?
有人说,余先生是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想必那雨一定是很美妙的美妙的文字不厌百回读我们不妨把这美妙的雨声,用我们诵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吧!
课文写雨声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读出来,要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请若干同学读一读,老师作评价,并传授朗读的技巧)
三、赏析“听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雨真的很美美雨不厌百回读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冷雨的世界,去感受这雨的凄冷,品读这雨的意境吧!
1. 本文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作者重点写的是听雨,那么作者主要在哪几节写了听雨?
主要是第5-10自然段
2. 那么都听到了哪些雨声呢?
这里老师有个要求:文章把雨声写得很美很诗意我们概括时也不要破坏余先生的意境请大家依照“疏雨滴梧桐”的语言形式,概括出作者所听到的雨声
(学生概括预设)(梅雨湿苔藓、梅雨湿台阶、轻雨敲屋瓦、绵雨奏黄昏、骤雨戏芭蕉、密雨润江南、天雨连日夜、微雨滴红烛、脆雨敲竹瓦、纤手拂黑键、灰雨饰天地、冷雨飘人间、冷雨洒江河)
老师也概括了一些: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
3. (过渡)同学们的概括,让我又一获得了美雨的享受无怪乎作者说,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雨的意蕴情调很美,但同学们的概括也毫不逊色
这么美妙的雨声,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呀常言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下面我们就来集中探讨其中的一个场景我们就以第一个场景为例这段主要是写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的声音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
①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有怎样的美?
② 作者借听雨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讨论的要求:不架空;要合作;要升华
(学生作3分钟的讨论)
4.交流第一个问题:“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有怎样的美?
老师描述情境的美
疏雨滴梧桐:稀稀疏疏的雨点,滴在清秋的梧桐叶上,发出嘀嘀达达的响声,错落有致,清脆幽远(教师着重引导品味声音的“凄冷”)
骤雨打荷叶:天空一片迷蒙,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敲打在枯荷上声音深厚均匀(教师着重引导品味声音的“凄冷”)
明确:①“疏雨滴梧桐”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而“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更加浑厚一些;②“疏雨滴梧桐”声音均匀分布,有温柔之美,“骤雨打荷叶”声音错落有致,有一种力度的美
5.作者听雨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会回答:凄凉、凄清、凄楚和凄迷)
凄迷,就是凄凉而模糊为什么在岛上听雨,会更加“凄迷”呢?
6.探讨“凄迷”的原因
①隔海听大陆的秋雨:破碎的民族,思乡的心灵
②引蒋捷《听雨》词:飘零的身世,凄迷的人生
③摧心折骨的鬼雨:人生的反省
④窗外谁在喊:祖国的呼唤
7.归纳作者听雨的思想感情
看来,听雨也在听人生,听社会呀!
这里,作者借冷雨,抒发了人生曲折、身世漂零之感,表达了国家分裂、民族破碎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民族前途的担忧作者能不凄迷吗?
其实,所有听雨的场景,如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等,都写出了作者内心凄迷的感觉内心落寞,才想去听听竹楼的古老的音乐;内心惆怅,才想去寻找冰冰纤手带来的低沉的安慰;身处异乡,内心孤独,才想去感受日式屋瓦的雨韵落寞、惆怅、孤独就是余光中先生痛苦心灵的写照,也是余光中的乡愁的诗性注解
8. 意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者所听到的雨声,是冰冷的,作者内心是凄迷的,二者高度结合,水乳交融我们把这种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情感高度融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叫做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我们从余光中先生的雨声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凄凉、凄清、凄楚和凄迷的意境
四、文化乡愁:
(过渡)如果余光中先生仅仅写这些离怨、怀乡的内容,那么我要说,他还算不上著名的“乡愁诗人”身处异乡的余先生想得更多更远“走入霏霏便想入非非”,隔也隔不断
1.余先生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他都想到了些什么?
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诗歌、中国的音乐、中国的绘画等等
2.中国的文字
①中国的文字有视觉上的美感作者怎么说的?
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老师评述:中国的文字,把自然物的形式的美,渗入到文字的象形之中,这形象,触目可识,宛然可抿)
②中国的文字可以带给人对自然万象的联想
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
③作者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它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者热爱中国的文字
3.中国的绘画
余光中的作品记述了一个与我们丹徒有缘的人,那就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米芾钟爱云蒸霞蔚、烟雨氤氲的丹徒山水,米氏父子艺术生涯的颠峰期都是在丹徒度过的米芾终老后也长眠在十里长山十里长山既是他们寄兴托怀的精神家园,又是“米氏云山”画风的诞生之地米氏擅用湿笔写意,表现江南烟雨迷蒙、变幻莫测的景象,米氏的山水有浓郁的雨意和诗意,给“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以独特的韵味无怪乎作者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作者热爱中国的绘画
4.中国的诗歌
中国的诗歌极具意趣和情调“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在美国,领略不到台湾虽然“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但由于身在漂泊,所以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老师补充评述:中国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丰厚,意味悠远同时,中国的诗歌极具音韵的美,音乐的美,声情并茂
作者热爱中国的诗歌
5.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大地:古老、悠久、厚重、文明
中国的风景:云缭烟绕,山隐水迢
这中间浸透了作者对中国文化无比的热爱
6.文化乡愁
好了不需要多说了,这些已经足以说明余先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余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在那一片后土”余先生爱中国的山水,爱中国的文化,他的乡愁,是文化乡愁
唯其有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与心理定势,他才会对中国文化有历久弥深的爱
7.点燃课堂高潮
此刻,我想到了二十年前香港歌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我想借用这支歌,来表达中华赤子余光中先生的情怀(老师唱《我的中国心》)
五、全课小结:
1.“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中”,雨水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诗人的哀怨!诗人余光中以其对雨的独特感受,化雨成泪,在绵绵的季雨中,抒发了悠悠的乡愁,更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文化恋慕此刻,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他是 “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那雨声,不仅滴在地上,物上,更是滴在心上
2.同学们,作者对大陆25年来可望不可即,心中的愁思凝结成一把解不开的心锁可是,在余先生写作这篇佳作之后的35年,海峡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就在今天,象征团圆的两只大熊猫也送抵台湾从此,前尘隔海、互不往来的历史结束了,诗人的孺慕之情一定会得到安慰了吧
3.今天,如果余先生再写《乡愁》的话,那结尾一定不同了吧?同学们有兴趣给余先生的《乡愁》加个结尾吗?试试看
“今天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大桥,我能去那头,你能来这头”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