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品味《报任安书》的四美
◆气氛的悲壮融合之美
所谓“悲”指的是文章充满了悲剧气氛,即“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所谓的“壮”则是主体足以征服可怕之物所引起的痛苦的至大至刚的力量。悲剧都是冲突的产物,是正反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产物。悲剧的升华是悲,是美的殒灭之悲;但悲剧的净化是美,是排除了悲观和痛感的美。《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朝廷正义感的失落,官场的世态炎凉,忠心的不被知遇,处境的卑微低下,身心的奇耻大辱等无不是司马迁悲惨生活的控诉。但是,我们又能时时感受到他那刚正、倔强、抗争的人格力量,并且在豁达的生死观和生命追求的实践中得到了理性的升华,在“舒其愤”的激情中闪烁出理性力量的光辉,使情感和理智得到了统一。
阅读05: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本段中写的八件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激人奋发,催人向上,八个排比句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结构的曲直整饬之美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中评曰“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番学之,恐未能尽也。”此评论对《报任安书》的行文结构作了高度的评价。全文篇幅宏长,内容深刻广泛,涉及的事件杂多而曲折,但是作者仿佛思之所至,信笔写来,时缓时急,时曲时直,纲领时刻在胸,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而条理清晰。从整体上看,围绕“舒其愤”这个纲领一气倾泻,但每叙一事或每发一议,又往往是层次多而转接自然,以奔放之气势挟曲折之思路以行,文笔纡曲而气贯长虹。既具有节奏感,又富有力量感,体现了行文曲直与结构整饬的和谐之美。
阅读03-B: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体现了曲直与结构整饬的和谐之美。
◆情感的磅礴真切之美。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礴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壮阔,令人惊叹。“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五)作者或直抒胸臆,发悲解愤;或正言反说,曲笔点题;或叙述始终,明析本末。饱蘸悲愤激情之笔,披肝沥胆,发幽抒愤,体现了作者真挚坦诚的态度和真切激越的情感。“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的炎凉;“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的孤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极度悲伤等等,无不使读者若见其人,若闻其哀,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阅读03-A: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语言的刚柔相济之美
措辞婉转而柔中见刚,全文从头至尾立足于坐罪受辱这一事实讲话,虽然骨子里毫无认罪反悔之意,而且历述本末反复鸣冤,但也未见直接“诬上”之辞,又不失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之气势。作者是坦诚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故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阅读0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留传后世。司马迁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对家庭已经无所顾念,更不缺少“引决”的勇气。但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超脱子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忍辱苟活,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志愿,将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文采表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