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