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断及评析
片断一:
(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题目)
生:老师,我想给编辑叔叔、阿姨提个建议———这个题目太长了,读起来有点拗口,是不是可以把“必须”这个词去掉?
师: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课题中的“必须”能去掉吗?注意联系课文内容讲出自己的理由。
(生自学,合作探究,师巡视,相机点拨)
生:课文里说:“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爸爸对汤姆说的话,如果去掉“必须”,题目前后就不能加引号了。
师:说得对。但可以把爸爸说的话改成这样呀:“你把这条鱼放掉!”
生:不好!“必须”,有一定得这样做的意思。去掉“必须”,命令的语气就弱了。
生:再有,汤姆钓到这条大鲈鱼“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用上“必须”,强调了12点之前钓到鲈鱼是非放掉不可的。
生:汤姆爸爸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必须”,是强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章守纪!
生:“规定”就是“法”,用了“必须”,表现了汤姆爸爸在原则底线上是决不会让步的!
师:(笑)你大概看过电视剧《至高利益》。你刚才使用的“原则底线”这个词语,是从剧中李东方书记那里学来的吗?
(生点头,含笑不语)
师:讲得真好!晚上12点之前不允许钓鲈鱼,是钓鱼人必须遵守的“法规”,的确也算得上是一条“原则底线”。
生:老师,还有,用上“必须”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汤姆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
师:“斩钉截铁”这个词从字面上该怎么讲?
生:砍断钉和铁。
师: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形容汤姆爸爸说话的时候毫不犹豫、坚决果断的语气,好像“咯嘣”一声,就把“钉”和“铁”砍断了一样。
师: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们把这句话一道读一读。注意读出低沉的、坚决果断、斩钉截铁般的语气。
(生齐读)
师:魏明同学,你还认为要去掉“必须”这个词吗?
(魏明面露微笑,连连摇头)
评析:这一精彩片断从标题入手,因势利导,推敲“必须”,富有特色。在合作探究课文题目的基础上,教者根据学生对“必须”提出的疑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进行比较讨论,从改题角度来体味语气强弱,从遵守规定来认识“必须”的强调意义。从“原则底线”谈及“斩钉截铁”,学生不仅把握了“必须”这个词的作用,而且对文章主旨也有所悟解了。
片断二:
师:课文前4个自然段描写了汤姆钓鱼那天晚上的情景,同学们听一听校广播站播音员的朗读。
(放磁带。生很快进入情境)
师:听了这部分课文的配乐朗读,有什么感觉?
生:那晚的景色太美了!
师:你最欣赏哪些句子呢?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模仿播音员声调,有感情地)“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师:读得还真有点播音员的味道。我们把第1、2自然段各自轻声朗读三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夜幕初垂”?
生:夜幕刚刚落下来。
师:“垂”怎么讲?
生:挂下来的意思。
师:“鱼饵”的“饵”为什么是“饣”字旁?
生:因为“鱼饵”是钓鱼用的鱼食。
师:“钓”和“钩”两个字字形相近,怎么才能记住?
生:老师,我记住“钓”字了。
师:请讲。
生:“钅”字旁,右半边加上饭勺的“勺”。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板书“勺”)跟老师一道念:sháo。
师:课文的这两个自然段写得真美,想背下来吗?(生皆点头)背下来,以后描写月夜钓鱼的情景就有办法了。
(生兴致勃勃地读、背,片刻即已成诵)
师:各自轻声朗读第3、4自然段课文,想一想,当汤姆把钓到的鱼拖出水面时,课文是通过描写什么,表现出这是一条大鲈鱼的。
生:课文写了汤姆当时心中的惊喜:“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生:他“哇”字读得不好。
师:你再试试看。
生:(读“哇”时,该生夸张地张大嘴巴,瞪圆双眼)“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师:的确表现了汤姆看到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之情,你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该生读时表情如前,众大笑)
师:读课文,再想一想,在鱼没有出水之前,课文又是通过哪些描写,暗示出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家伙的呢?
生:写“鱼竿弯成了弧形”,暗示上钩的是“大家伙”!
生:汤姆当时不是向后上方甩鱼竿的(以右手向后上方甩的动作示意),而是“把鱼竿拖出水面”的,这也告诉我们他钓到的是大鱼。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大鱼重啊!
生:老师,汤姆“把鱼竿拖出水面”之前还有个“小心翼翼”呢。
(生提醒老师留意的语气又引起一阵笑声)
师:“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样子。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大鱼上了钩,为了稳住它,动作一定要慢要轻,不然的话,它一受惊吓,一挣扎,不是线断,就是竿折。所以“小心翼翼”地“拖”,也暗示我们他钓到的是大鱼。汤姆一定是钓鱼老手!
师:(笑指几位发言的同学)在我们班上,你们几位也算是钓鱼的行家里手了!(指着刚发言的一生)你的这些经验从哪里来的?
生:(不无自豪地)我暑假里就钓过鱼。
师:哦,怪不得,实践出真知嘛!(幽默地)汤姆如果到中国来,我一定做东,把他请到咱们班来,开一个钓鱼经验交流会。
评析:这一精彩片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察钓鱼情景。汤姆钓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惊喜之情自不待言,教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反复诵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真切体察汤姆的心情,与他一起分享快乐,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课文是怎样描写鲈鱼“大”的呢?教者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抓住“鱼竿弯成了弧形”、“拖”、“小心翼翼”等词句,让学生比较分析,并且结合他们的钓鱼经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片断三:
师:钓到了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可为什么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呢?同学们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体会。现在,相邻的同学自由结合,三人一组,一人做汤姆,一人做汤姆爸爸,一人担任叙述者,分角色朗读第二大段课文,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思想感情。
(生三人一组,或坐或站,时有争论,相当投入)
师:哪一小组上来读给大家听?
(师最后任指一组。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当“叙述者”读到“爸爸指指手表”时,“汤姆爸爸”还抬起左手腕,以右手指了指手表;当“叙述者”读到“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时,“汤姆”目光亦随之环顾四周;当“叙述者”读到“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时,“汤姆”接着读“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这些,均引发了哄堂大笑)
师:请大家评一评这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时,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方面,哪些地方读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还要改进,又为什么。
生:“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爸爸”读这句话时,声音比较低沉,但不够威严、有力,不能让汤姆感到怕。
师:你再试着读一遍。
(生读)
师:读得很好。大家跟着他读!
(领读;跟读)
生:“汤姆”读“为什么”的时候,声音又高又尖,确实是在“嚷”,表现出来了不情愿放掉鱼的思想感情。
生:“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汤姆”这几句话也读得很好,声音比较低,好像还带点恳求的语气,说明他心里实在舍不得放掉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生:“汤姆爸爸”读“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时,读出了“斩钉截铁”的语气,说明了在原则问题上(笑声)他不会有丝毫的让步。
生:“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这句话也读得很好,特别是“只好慢吞吞地”读得实在O,表现了汤姆舍不得放,又不得不放的心情。
师:“舍不得放,又不得不放”,分析得真精彩!能说说你的具体理解吗?
生:这是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所以汤姆舍不得放。“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爸爸这话讲得十分在理,汤姆又没有一丝一毫理由不放。
生:说明“遵纪守法”的思想当时在汤姆头脑里占了上风。
师:也就是说,汤姆以遵纪守法的理智战胜了舍不得放的个人感情。理解得真好!我们按一开始练习分角色朗读时的分工,再来一道把这部分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析:这一精彩片断侧重解决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采用了全新的样式,可以这样概括:以读导评,深化理解。
读: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思想感情。学生如果不熟悉课文,不体察感情,就无法读出人物的坚定不移、惶惑急切、心存侥幸、恋恋不舍的情味儿来,这就促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求解。
评:学生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有正有误,有深有浅,读得自然会有高低好差之分,这时在关键处组织学生互评,如:“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要读得低沉、威严、有力、不容置疑。汤姆关于没人看见,也不知何时钓到这条鱼的话语,要读得比较低,带有恳求语气,体现汤姆舍不得鱼而存有的侥幸心理。至于“不管……都……”那一句则要读得斩钉截铁,而“慢吞吞地”就要体现汤姆舍不得放而又不得不放的心情……
以读导评,赞扬好的,指出不足,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深化理解,无须繁琐分析,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十分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