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青蛙看海》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青蛙看海》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青蛙看海》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1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1~3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讲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可青蛙对能否登上高山没有信心。第4~11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讲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课文言近旨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插图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想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像。

二、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出示大海图)

2.看,大海的海水是那么的蓝,那么的清澈,那么的一望无边。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

3.不仅我们喜欢大海,一只住在湖边的小青蛙也很想去看大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0课《青蛙看海》。(揭题,板书。)

一起来听听,青蛙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它看到海了吗?(学贵有疑,有疑亦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情感,使学生具有最佳的阅读心境,同时自然而然把教学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听故事。

故事里出现了几个人物?(生答,师出示小动物头像。)

(通过听,让学生感知了故事的基本内容,又激发了学生自读的强烈欲望。)

(三)、精读感悟。

1.哦,原来青蛙身上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呢!接下来,我们细细地来学习一下。(课件出示1~3自然段)

⑴自由读1~3自然段。

⑵指名读苍鹰和青蛙的对话:边听边想:青蛙要怎样才能看到海?

⑶苍鹰对它说了什么呢?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

⑷那山能不能不过呢?咱们来看苍鹰后来说的话。

⑸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教学时我特别抓住关键语句:"天哪,这么高的山!"

"我没有……也没有……?怎么上得去呢?"让学生感受到青蛙很想看大海却又怕登不上山顶的害怕、失望的语气。)

(6)如果你是小青蛙,听了苍鹰的话又会怎样呢?

(我设计这个换位训练是因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在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时,还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深"或拓宽。)

2.学习第4~11自然段。

⑴首先让学生合作朗读第4~9自然段。

⑵通过朗读,你知道又有谁出现啦?

⑶松鼠说了什么呢?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呢?(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引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青蛙在松鼠的关爱下心情从"失望→兴奋→有信心"的变化过程。)

⑷教师参与朗读活动,与学生共同体会。(因为我认为教师的参与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朗读表演的积极性)

3.学习第10自然段。(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注意到了"扶"中有"放")

(1)齐读第10自然段。

(2)课中律动:(播放旋律,全体学生做小青蛙,一步一步接连不断,不停地原地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会青蛙上山的艰难。)

(3)引导学生讨论想象:上山过程中青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4)它又会怎样克服呢?(集体讨论讨论,为它想想办法。)

(5)品读第10自然段。

过渡:青蛙登上了山顶,结果呢?

4.学习第11自然段。

⑴出示大海的画面。

⑵如果你是小青蛙,大海就在你的眼前,你会想说什么呢?(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松鼠又会说什么呢?(这是借松鼠的嘴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⑶带着这种欢畅的情绪来练读第11自然段。

(四)小练笔:

青蛙看到大海会说什么呢?请小朋友想象一下,把他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