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实录 师:“昨天晚上我们已经布置了这学期的第一次作业——预习第一课,写第一课的生字词。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作业的情况怎么样。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八页,‘读读写写’,先请同学们把‘读读写写’的词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读生字词。
师:“从朗读来讲,看来大家的语音掌握不错,尤其是‘鲜为人知’的‘鲜’,我听到大家的音都是挺统一的,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三声,如果还没有明确的同学再一次标注。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那这里我想请问同学们,经过昨天晚上你的阅读再结合你抄写的这些生字词的含义,你们觉得这些生字词里是否有些词语能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邓稼先’的形象呢?”
生:“‘鞠躬尽瘁’能形容邓稼先的品质和为人。”
师:“请你上来把这个词写下来。”
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生:“‘鞠躬尽瘁’的意思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一件事情。”
师:“这里我要特别赞扬一下这位同学,你看他上来的时候是没有拿课本的,这个词还比较复杂,说明是记在他脑子里的。他认为‘鞠躬尽瘁’这个词足以形容邓稼先,还有其他同学吗?”
生:“‘鲜为人知’我认为也可以概括。”(生上台写词。)
生:“因为邓稼先他其实做了很多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却不像其他专家一样有名,很少有人知道他。”
师:“谢谢你,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生:“可歌可泣(生上台写词),我认为他所做的贡献是可歌可泣,而且他为这些贡献背后做出的努力也是可歌可泣的。”
师:“其实就是说他所做的事情是可以拿来怎么样?”
生全体:“赞扬。”
师:“好!还有吗?”
生:“‘至死不懈’(生上台写词)这个词是对他的工作的概括,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他生病的时候都还坚持着日夜工作,为中国革命的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都集中在这几个词上边了。刚才几位同学上来的表现说明他们真正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并且已经把他融入到对这篇文章的认知上了,那么看一下同学们选的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上边有四位同学的想法,四个词,首先我们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看,在这么多‘读读写写’的词当中,你们精挑细选出的四个词,从感情色彩上来讲大多是属于什么类型的?”
生:“褒义词。”
师:“这样的感情色彩恰恰就可反映出这篇文章它的情感基调,那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生:“是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
师:“对,也就说明我们能从这篇文章感受到对邓稼先的赞美的。那文章都赞扬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能不能从同学们说的词当中找出一些角度来?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给这四个词相应的归一下类。”
生:“我会把‘鞠躬尽瘁’和‘至死不懈’归一块。”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词都是写邓稼先的品德。”
师:“品德,品质。”(板书)
师:“那剩下的那两个呢?”
生:“剩下的两个词也是赞美邓稼先的,但是他是从另一个方面,是从大众的角度去赞美邓稼先的。”
师:“哦,也就是说这两个词是从邓稼先自身个人出发,而另外这两个词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对吧?”
生:“对。”
师:“你看,大家不要小看平时做的只是抄写生字词这个作业,这里头大有乾坤呢,就这么几个词,大家可以把对这篇文章的一个初步认知做一个概括,那邓稼先身上有什么具体的品质,具体表现在哪,而人们对他的评价认知是从何而来的?我们还是需要从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所以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大家把能够体现出‘鞠躬尽瘁’‘至死不懈’这样品质的具体的内容勾画出来,同时也去找认为邓稼先‘鲜为人知’‘可歌可泣’有这样评价认知的原因是什么。请你把内容语句圈点勾画出来,在阅读完之后,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具体的表现拿出来跟大家一块分享。”
生阅读时间(7分钟)。
师:“好,观察了一下,大家基本上都翻到课文最后一页了,而且看到大家本来崭新的课本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笔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么在刚才的阅读里,同学们都找到哪些具体的内容或是语句来展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呢?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
生:“第三页第16段,‘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里从侧面写了邓稼先先生病重还不忘工作,至死不懈,鞠躬尽瘁的一种品质。”
师:“好,你表述得很清楚,同学们能找到这个部分吗?我们这篇文章非常长,如果说这么长一篇文章,大家一口气看下来,会有些吃力,但这篇文章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小设计,让我们读起来没有那么费力,是什么?”
生:“小标题。”
师:“对,它分了六个小标题,所以像刚才这位同学找到的就是在小标题为‘两弹元勋’的这一部分里。那为什么说这是侧面描写?你们看‘两弹元勋’这一部分其实主要在讲什么?”
生:“我认为是在讲他的生平。”
师:“哦,是对他生平的而一个讲述。是详细的还是概括的?”
生:“概括。”
师:“其实是概括的对吧?人的一生这么长。但是大家再好好看一看,按理来说一个人的简历吧,在什么年,怎么样,做什么事,每个人的简历都是这样,但我们看看‘两弹元勋’这一部分,在做邓稼先的生平简介的时候,尽管它很概括,我们发现它最多的笔墨放在什么地方?”
生犹豫。
师:“人的一生,有很多经历,有生活的有工作的有情感的对吧?甚至还有很多旁枝末节的东西,那我们看看在‘两弹元勋’这部分,邓稼先生平这部分,它更多的着重于什么?”
生:“工作。”
师:“而且是什么工作?”
生:“核武器设计。”
师:“所以尽管是在讲邓稼先的生平,但更多的是在强调他在哪方面的贡献?”
生:“工作。”
师:“所以,一个简单的生平介绍,其实也是在侧面地突出邓稼先为国家的建设所做的贡献,由此来体现他这种鞠躬尽瘁、至死不懈这样的品质。好,还有什么地方能够体现呢?”
生:“大家请看到‘我不能走’这部分的第4段‘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我认为这里体现了他的鞠躬尽瘁,因为在1982年,可见他做的官职已经很大了,然而他还是亲自去探测信号,而且不跟其他人一起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擅离职守。”
师:“这是一种执着,这么一个细节被你捕捉到了,大家可以发现在‘我不能走’这么一句简单的话里头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执着,不错。还有吗?”
师:“聪明的同学已经在旁边标注‘鞠躬尽瘁’‘至死不懈’了。好,我们接下来继续,这篇文章这么长,我相信一定有让你深有感触的地方,谁来?”
生:“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我觉得这里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因为邓稼先最后说出‘如果再次选择话,他还是选择这样’这表现出了他的可歌可泣。”
师:“这句话里有个‘如果’,‘如果’意味着什么?我们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集体读。
师:“ ‘如果’在什么情况下会用?”
生:“假设的时候。”
师:“假设的时候会用‘如果’,这个假设意味着它不是真实发生的,人生不可以再重来,但它说‘如果能重来,他仍会走这条路’,一个假设的问题,它却能笃定的去坚守这样一个答案,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底气?”
生:“说明作者很了解他的性格品质,文章有说到他们是50年的挚友。”
师:“那这里反映的是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品质呢?”
生:“就是至死不懈,鞠躬尽瘁的品质。”
师:“除了读读写写中的抽出来的这两个词之外,你还会想到用什么词来形容邓稼先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看到的是‘两弹元勋’那部分的第一段‘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里是概括了邓稼先刚开始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一生都在求学,他还去普渡大学留学读物理,如果他当时选择留在美国从事工作的话,他可能会比在中国工作轻松很多,待遇还会更高,而且联系到‘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部分可以知道当时中国是处于黑暗的时代,而邓稼先在学有所成后立即回国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爱国,他并不注重名利和金钱,他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可以富强。”
师:“你的回答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是什么?”
生:“爱国。”(老师板书)
师:“你看,这位同学又在文章当中找到了对于邓稼先的另一个认知,他的爱国心在这里是由他的简介中反应出来。文章在这里是一笔带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查一查的资料,的确邓稼先当时在美国的研究成就已经凸显,美国也有非常优渥的条件提供给他,但却没有拦得住他回国的决心,所以这也是邓稼先能够被人们给予称颂的重要原因。那这里边,这个时候的爱国可能还有一个背景,如果说我们的国家很强大,他回来工作也就自然而然了,但是刚才这位同学说,我们的国家在当时而言,并没有那么富强,那这一点你们从哪知道的呢?”
生:“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部分‘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师:“你念的这部分其实是在讲述什么?”
生:“这里是在讲述了中国被外国人侵略的事实。”
师:“也就是一段中国被欺凌的历史。”
生:“对。”
师:“那在这一个部分里头,它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讲关于中国被欺凌的历史呢?这与邓稼先有何关联?”
生:“是为了下文邓稼先在中国做出的成绩做铺垫。”
师:“原文怎么说?”
生:“‘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里想说了中国在黑暗时代任人宰割的历史,然后又说到了对如今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里就是先写了国家的贫穷,再写了邓稼先伟大,就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师:“这句话强调的是他的爱国情怀吗?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这句话是准确的,但在这句话里头体现的不是邓稼先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他的贡献是否巨大,所以大家要学会在句中找关键词去揣摩。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哪个?生:“巨大贡献。”
师:在这里讲述中国的苦难史,又强调邓稼先对历史的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下文歌颂邓稼先做铺垫。”
师:“但是同样从这句话里头,还有一个词很有意思,一个是‘巨大贡献’,一个是什么?”
生:“‘鲜为人知。’”
师:“‘鲜为人知’是人们的一种认知,也是人们对他的一个评价,那‘鲜为人知’你们觉得会有什么原因?”
生:“低调。”
生:“工作需要。”
师:“同学们都挺会分析的,那能不能从‘鲜为人知’这里入手去看看,如果这个人做了巨大贡献,就算工作完成了之后,人们还不懂得他,那就是这个人的品格问题了,对吧?那文章有没有指向这方面,除了工作需要这方面,有没有其他鲜为人知的东西?”
生:“我找到的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部分第五段第二句‘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这一句说明了邓稼先是不骄纵,做人低调。”
师:“嗯,用原文的词是什么?”
生:“真诚坦白,忠厚平实。”
师:“好,大家一起朗读这一部分,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邓稼先的朴实的。”
生朗读。
师:“就是在这一部分,我们同学发现他朴实忠厚的品质,是由一段话直接点明的,除此外,他的这种性格还有什么方式呈现出来呢?”
生:“他还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邓稼先的低调、朴实。”
师:“好,具体说一说。”
生:“我认为‘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章就是拿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莫来对比,先说奥本海默这个人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人们在演讲的时候只要有错误他就会毫不留情的打断别人,让演讲者难堪,然而邓稼先先生就是一个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人,形成了一个对比。”
师:“好,你提到了用奥本海默来对比,的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那这个对比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对比往往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里拿邓稼先先生和奥本海默做对比,突出了邓稼先先生的忠厚平实的性格。”
师:“这里边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要拿奥本海默来做对比,为什么不拿爱迪生、牛顿或是其他人来与他对比呀?”
生:“因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一样的,而且也都是设计原子弹的领导人,但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所以文章形容奥本海默是家喻户晓的人,而邓稼先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
师:“你抓住了文章当中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两者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而这个可比性必须有一个共性,我们不能风牛马不相及地对比,任何的对比都要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上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才会怎么样?”
生:“有说服力。”
师:“对了,更有说服力,两个有在不同国家都有同样的工作,同等的地位,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所以在群众的认知当中也会有所不同,这样的对比更有说服力,可信度,而这样的对比也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朴实。那文章还有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朴实呢?”
生沉默
师:“我们说一个人他的性格品质一定要通过别人对比才出来吗?有没有别的方面可以了解到?”
生:“看他做的事,说的话。”
师:“好,我们看看文章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生:“‘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却因为他的淳厚朴实,当时应该是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与佩服,所以他能成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这里也就体现邓稼先的朴实。”
师:“也就是说在表现人物性格上,我们的作者既给我们描述了事实,也通过对比突出对他的认知。也就是这样,邓稼先这样朴实忠厚的形象才能映入人们的心。同学们,我们找到了了许多褒扬之词来概括了我们对邓稼先的印象,来总结邓稼先的性格品质、精神思想,那这位能对邓稼先给予这么高评价,能够这样不吝笔墨来歌颂赞颂邓稼先的人是谁?他和邓稼先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PPT显示杨振宁简介及杨振宁与邓稼先的交往情况。
师:“关于这一篇文章,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它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请同学们理解下什么叫至情。”
生:“‘至’是到极致,极点的意思。”
师:“所以我们要理解“至情”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怎么理解?”
生:“情感最深。”
师:“或者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极富深情,饱含深情的文章,那么我请同学们再次翻阅这篇文章,你是否能从文章感受到杨镇宁对邓稼先的这份‘至情’,而这份‘至情’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请同学们看到‘永恒的骄傲’第三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这里杨振宁给了邓稼先极高的评价,而且他说我将永远珍藏这些记忆,说明他敬佩,怀念邓稼先,而且从标题‘永恒的骄傲’可以知道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至情’。”
生:“我想讲上句,‘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这句是写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然后体现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崇敬和赞美。”
师:“这种高度的评价也是对他的崇敬,一种赞美,是的。哎,我发现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都放在了最后一个部分,为什么大家的目光很集中地被吸引在最后这一部分?你们看最后一部分和前文的区别在哪?”
生:“这里很直接、很概括。”
师:“情感可直接概括,也可融入情节、沉于语句。直接可以一目了然,描述则令人琢磨和回味,那么哪位同学能够往这一方向找一找他的‘至情’呢?”
生:“‘我不能走’这部分‘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师:“你从这里你是如何感受出作者的这份至情呢?”
生:“这里引用了歌词,体现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
师:那这首歌跟邓稼先有什么关联呢?”
生:“邓稼先就是那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师:“顶天立地,很形象。这一部分,还另有有引用的部分——《吊古战场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何感受。”
全班读《吊古战场文》。
生:“凄凉,悲壮。”
师:“在引入这篇满是凄凉悲壮的文章有何意义呢?”
生:“我觉得引用这个《吊古战场文》是想描述邓稼先工作的环境就像战场一样荒凉艰险。”
师:“了解邓稼先在这种艰险的环境下工作,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过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师:“这些语句里有好几个“不知”,是指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工作不了解吗?”
生:“他没有亲眼见到邓稼先的工作情况,但能体会他的感受。“不知”其实也包含着了解的。”
师:“未曾看见,却能身同感受,这又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呢?”
生:“有点心疼他,更多是敬佩吧。”
师:“情感很复杂,但很真实。对邓稼先的许多工作生活的情况杨振宁无法事事亲历,但他自己的言行他自己是可以记录的,我们也可以由此去了解他的‘至情’。”
生:“‘感情?友情’最后一段写到:‘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里写了杨振宁很激动的样子。”
师:“到底这热泪由何而来呢?我们要追根溯源?”
生:“‘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很落后的,邓稼先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原子弹的研制。”
师:“‘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这是一个选择的疑问句,意思似乎在说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为什么热泪盈眶,你们能想清楚吗?”
生:“两种情感都有。”
师:“二者皆有,说明他激动流泪的原因是两方面
生:“有对邓稼先的崇敬和赞美,为他而骄傲,也为民族、国家而自豪。”
师:“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国家的深爱,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于他而言没有什么自豪和自卑可言。其实,苏老师没有把杨振玉所说的话完整的告诉你们,杨振玉是这么说的:‘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我大哥一生的志向。’所以,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至情”,而这份至情当中有对邓稼先这一位五十年的挚友的怀念、崇敬、骄傲、赞颂之情,同时也饱含了杨振宁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爱之情。就在昨天,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我想这也是这份至情的另一种证明。最后,就让我们用文章最后部分‘永恒的骄傲’的朗读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再次从杨振宁对邓稼先所要说的话里头去体会这份‘至情’。”
生朗读,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