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都是5~6岁,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的阅历,有的只是丰富的想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最大限度的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和勇气。
这是我在阅读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中的一个片段:
【课文简介】
课文用朴实的语言写了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一举动,从而濡染了儿子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
【片段文本】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这句话内容简单,无须进行讲解。而是反反复复地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孩子们去朗读。
通过了诸多环节的朗读后,孩子们对这句话应该已经理解。我什么也不讲便开始向孩子们发问了:
师:大家请看,现在正是阳光明媚的春天,灿烂的阳光已经透过窗户钻进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谁能说说,阳光钻进了我们的教室会怎样呢?
(这个问题好象和课文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孩子们一下子没有反映过来)
师:(面带微笑,边笑边向孩子们挤眼)会怎么样?开动脑筋想想,我们还有亲身的体验呢!
生1: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很亮。
生2: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就很暖和。
师:(笑着点头,并向他们伸出大拇指)你们两个的小脑瓜真会想象,棒极了!老师好喜欢你们的。
(这两个回答是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所得来的,一年级的孩子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把自己亲身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老师理所当然应该表扬。但我没有就此停止,根据 十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相信这些小家伙说不定还会想些连我都没有想出的答案的,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再去想象。)
(这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缄默,估计孩子们真的是在想,因为看见前面的两个同学都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和喜欢。此时的老师一点都不急,只是不做声并一个劲看着孩子们微笑,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去进行想象。不做声为的是怕打断孩子们想象的思路,微笑为的是给孩子们大胆想象的勇气。)
生3: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成了一片草地。
(很明显,这个答案既出乎了老师的意料,同时也不是很准确。我的第一个反映是:这是瞎想。本想否定的,但又想这个想象虽不准确但很独特,况且这是孩子们“深思熟虑”后的第一个答案,如果一否定就打消了孩子们往下想象和敢于表达的勇气。)
师:(只笑不答)
(生一看老师在笑,以为是对他的表扬,包括其他的同学都以为老师是肯定了刚才那位同学的想象的。)
(就在我还没有从“一片草地”的回答中完全反映过来的时候,在前面这位同学的启发下,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更为精彩的语言诞生了。)
生4:阳光钻进了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我一怔,心想,怎么还是想得不沾边呢。但下意识的,我反问了一句。)
师:为什么你要这么想呢?
生4:我们的教室就像美丽的大花园呀!
(我还没有来得及答话)
生5:(抢起来答)老师你不是说过,我们就是花朵么?
生6:(抢起来答)老师说过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更叫我惊奇的是,这两个孩子的话一说完,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已经用双手拖住自己的下巴,头轻轻地晃动起来,做出花朵的姿势。)
(此时的我完全是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那可爱的神情给震服了。)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连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们了!请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大拇指来夸夸自己!
(孩子们完全被老师的情绪给感染了,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了不起,并在自我夸奖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激励他们以后敢于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表达。)
【片段反思】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在前,文字在后,先说后写,这几乎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低年级包括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说的训练可以说是大于写的训练,说的训练也可以说是重于写的训练。而在我们的教材里真正专门用来练习说话的文本远远不够来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所以我们就得善于借助课文中的片段,来挖掘其中的空白,来适时的对孩子们进行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事先并没有设计要运用这句话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只是老师一时的兴起,看着片段里有“阳光”而根据当时教室外面有“阳光”这一实地情况,让孩子们说说而已,没有想到5、6岁的孩子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以至连老师都没有想象到而感到惊讶。由此可见,我们当老师的是不能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这个片段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它的起源仅仅是来源于老师一时的兴起。起源虽是偶然,但老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不急不躁,老师的言语表情上的鼓励,老师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想象,都给这一环节的成功带来了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说话训练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自己没有完全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