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课题
科目语文课 型教读课年级九年级时间09、13
主备张晓慧同伴签字备课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一、课前备课
1、选自 ,作者罗迦费因格,是一位 国 家。
他的名言“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2、概念理解: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根深蒂 固 孜 孜不倦 汲 取 罗迦
锲 而不舍 渊 博 压榨 机 驾驭
4、解释下列词语
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二、课堂学习
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证有力,第七自然段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法,初读可能通过画重点句的方法找出问题和观点。另外,常用的论证方式为“对鬼举刀隐蔽”的谐音(不是全部)
2、文中开始举了四个图形的例子,有何作用?
3把你喜欢的警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三、随堂检测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孜孜(勤勉)不倦汲(吸)取
B.持之以恒(恒心)素材(材料)
C.不言而喻(明白)创(创造性)意
D.锲(雕刻)而不舍 根深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 )固(2)zī zī( )( )不倦
(3)汲( )取(4)锲( )而不舍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汲取( )(2)不言而喻( )
(3)持之以恒( )(4)锲而不舍( )
4.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蕴味。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作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常常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减少了。
1、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句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 (2)
(3)3、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 )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
(1)“门”:
(2)“钥匙”
5、第三自然段中使用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
6、仿照下面例句,写三个你对“ 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