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鸡汤
□连岳
连岳:
我明年就三十了。我24岁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干了两年文秘,到新加坡的一家慈善机构做执行员(主要是策划、宣传、组织活动),2003年6月回到北京成立家庭,找了一家外企做市场宣传。此后一年里,工作,学车,上法律研修班,考试,日子过得忙碌而紧张。
现在我辞职了,怀孕在家,还有4个月孩子就出生。我在家的日子很有时间,以前的紧张状态没有了。但是,我却不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该如何。我除了家务就是学习法律、司法考试,想将来干法律这一行。30岁之后才转入一个行当,会不会太老了?有人说女人三十不要换职业,30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稳定,还是转折?
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雄心壮志”,可是看看今天网络上的许多言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少实例,似乎30多岁就该是事业略有所成了,而不是重新开始。对未来我有一种畏惧心理。不知道这种担忧是不是正常?
敏思
敏思:
生孩子和司法考试都是非常难的事,我对你把两件事凑在一起做的勇气表示敬佩;不过,这也意味着不应该有时间去看网络上的言论。在网络上灌水,别说30岁了,300岁都难成气候。“变化与稳定”,似乎是人面临的最本质决定,你的问题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因为你本身是个求变的人,胆量与能力恐怕也超过常人,而还是会对“变化”产生恐惧,这足以说明,人是多么难移动自己的脚步。
变与不变,这本来都没什么好说的,有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也非常丰富;有人始终在流窜,还是乏味之至。我不敢贸然说,变化一定是好的。因为主流的价值观是只要有口固定的饭喂饱自己,你接着做的事就是战战兢兢,如履如临地熬到退休。我曾追过一部韩剧,里面一位青年因为失去自信,决定退出司法考试的竞争,改当国家公务员,结果整个家庭认为这个决定是个耻辱,他们不能忍受一个人早早向微薄的固定薪给制度投降。我敢担保,绝大多数中国观众会不理解这个情节,他们会想,当国家公务员有什么不好?
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想法也许就天差地别。但真正有害的是“30岁就该如何如何”这种程式化的思维与压迫;这是这几年来由30岁左右的人创造出来的判断句式,用来羞辱40岁左右的人,用来误导20岁左右的人,而且操作得很成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原来的思维中就有大量这样的程式思维,好比“女人就该生儿子”、“男人不可以爱男人”、“出国旅游一定要穿西装”、“秃头就要留长发遮盖”……我们的人生其实很可能是由20条左右这样的程式编写而成的。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29岁才决定学医,38岁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非洲作一位志愿者。他的任何一个改变都显得太迟。至于托尔斯泰,80多岁还尝试改变自己,死在了路上。看到这里,很多人就笑了。因为有一个程式又起作用了———“听到了不起的人,一定要嘲笑”。
人就活这么几十年,按程式生活实在是浪费。
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