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是初中的同课异构《雨之歌》。
上午第一节课上课人是青岛24中的张玉秋老师。她的上课流程如下:
一、
1、有关雨的诗句导入。
2、请学生读注释,介绍纪伯伦。
3、齐读“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雨的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诗歌……)。
【目标似乎有点笼统,不细化。】
二、读一读,评一评。
1、①教师配乐范读,
②师:从老师朗诵中,你听出需要什么样的语速来朗诵这首诗歌?
生1:缓慢轻柔美好!
师:非常好。缓慢的语速,语调呢?
生1:活泼欢快。
师:欢快与缓慢有矛盾了?哪位补充?
生2:亲切。
师:亲切、深情的倾诉。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自由朗读。
【多好的点拨啊!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矛盾进行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和正确所在,好。】
(PPT)语调:深情地;语速:舒缓地;重音:重读、轻读;停顿:节奏。
③生各选一段诵读。教师评价,指导诵读。
④学生齐读。
2、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A、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这个意象?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B、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思考。
②、生答师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默然。
师: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仍默然。
生2主动回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又是一个漂亮的点拨!说实话,听课的我乍一听分析感情,也没有反应过来,但听到老师点拨:“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我豁然开朗。教师在这里引入了学生的体验,把学生拉进了纪伯伦的世界,课文不再仅仅是纪伯伦的,而也是“我”(听课学生和老师)的。“我”对雨的感情自然是歌颂和赞美的。妙!】
三、品一品,说一说:
请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品读提示:关键词、修辞、情感……例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一个“偷”,巧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引导。
【自由赏析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总结了的艺术手法。】
四、写一写,展一展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事物,如风、花、草等,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仿写一段话。
例句:我是根据根根晶亮的银线……
生写作,展示。
五、1、教师抒情总结。
2、生齐读全文。
【课堂最后以学生的齐读结尾,这是语文课的漂亮结尾。】
【总评:
1、教师喜欢说:“你请。”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2、各环节恰当、整齐,有整体有局部,有内容有艺术,这是一个优秀老师的优秀设计。】
上午第二节课上课人是大连开发区七中的董鹏老师,董老师曾获得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她的上课流程如下: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语》
物本无情人有情。——宋 程大昌《浣溪沙》)
请学生齐读这三句话,然后问:“读完了,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各谈感受,最后教师也谈感受:“老师想说,寻常之物在作家眼中往往充满灵气,充满活力。作家借寻常之物展示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从作家对景与物的描写中,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的律动。”
二、文学常识积累
1、出示关于散文诗的知识:兼有散文诗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总体来说,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学生齐读。
师:这段话选两点重要信息,你选什么?
生:抒情类的文字;抒写心灵、主观情绪。
师:请大家记笔记。
2、出示作者简介,齐读。
师:你会摘录哪些要点?——生1说摘录内容,几乎把所有要点都摘录了。——师:太多了,可以删去几点,我们课下注释已经有的可以删去。——生2说摘录内容,非常好。——教师提醒大家记笔记。
【这是我最佩服的环节。这个环节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选择性摘录,记笔记。在摘录中培养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我当学习。】
三、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
难读的字音已经出示在大屏幕上,学生读完课文后又读字音。
2、齐读重点字词含义。(教师提醒:请把重要词语画线,课后华夏集补充。)
3、生齐读课文。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环节。生自由读后,把字音、字形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行读,自行记,挺好的。】
四、研读课文:
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我从 这句(段)话,读出了 的雨,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老师给个示范,我从第一段,读出了雨的关注之情,从晶亮、银线读出了珍贵的雨,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对雨的真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此环节中可能是教师想赶时间,学生齐答有点多,教师的有些点拨成效不大。】
五、美读课文。
读出雨的形象,读出作者的情感。
1、生自由读。
2、生个读。教师点拨。
六、小结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环节。生自由读后,把字音、字形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行读,自行记,挺好的。】
1、齐读小结。
2、齐读导入中的名句。
七、作业。
【总评:
1、这节课朴实而大气,不热闹,有实效。
2、教师尊重学生,尽量让学生展示精彩。
3、但整节课缺乏情感引爆点,导致课堂略显沉闷。教师不妨在合适的时候展示一下,不为炫耀,而为调节课堂节奏和气氛。】
第三节课的上课人是青岛的张桂荣(音)老师。我认为这节课是上午四节课中最精彩的一节课。上课流程如下:
一、出示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全文,请学生在听读中思考:A“我”指的是什么?B这首散文诗表现了“雨”怎样的精神?
(教师范读很好,抑扬顿挫到位)
生听读后,回答,教师点拨。
2、问:本来写雨的自述,为什么诗题是《雨之歌》而不是“雨的自述”呢?
生答师点,引出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这个换标题的问题好。修改比较分析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这也是全课的总纲。这个架构很大气。佩服。】
三、朗读课文,研读赏析。
1、①教师讲解如何诵读。
②生齐读。
③请一个女生评价。
2、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例,分析语言美和情感美。
学生分别分析,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教师的点拨也很精彩。
生:我觉得这两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晶亮的银线,比作珍珠,把雨的特征给描写了出来。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大自然把我……”这些都体现了情感美、语言美的特征。
师:从修辞角度分析,谈到比喻、银线珍珠。雨丝像银线,雨滴像珍珠。所以唤起了我们的美感,除了修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用词?你觉得哪个词语特别美?
生:装点、镶嵌。(为什么)着重写出了雨的奉献特点,(装点美化,什么用镶嵌?)珍珠啊。
师:还有哪个词用得美?
生:我认为第一二段两个动词,撒、散。
师:语言美在哪里呢?语言美——美在修辞、美在用词。这些词应该用重音表现,哪几个词应该用重音轻读?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撒还有偷,我先讲偷。偷偷的,轻手轻脚;撒,很轻。(天女散花,读得轻柔,你读读)。“我是根根……”
师:我觉得你这两字读得不够。还想问大家,哪个词应该拖拖音?(装点)为什么?因为在句子结尾,表现结尾。这两节诗情感美,美在哪?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因为在写的时候在大自然把我干嘛干嘛,并没有说自己,这就可以突出“甘于奉献精神”(她愿意去吗?)愿意。
师:所以体现情感美,甘于奉献。你说用什么样的节奏?(高兴轻快)
生:我是根根……
师:请坐。我们阅读越好,我们全班一起读一遍。“我是根根……”
【上一环节中教师的范读好,基本功扎实。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出色,回答精彩。】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介绍的诵读方法来找重音和拖音,品析进入到了细处,到了具体的字词上。好一个精彩的诵读赏析环节。】
3、师:我们就以这两段,选其他的诗节,你认为最美的一节。品味它的语言美,体会它的情感美,用朗读来歌咏它的美。注意停顿、重音、节奏。
生分析,诵读。
生:我喜欢最后一段。第一句“我是大海的叹息……”几句写出了雨甘于奉献精神,不怕(为什么是大海的叹息,大海气息吞吐,成了云)田野的微笑(其实写出了生命的)过程。(美在哪?)
生:这段写了雨的一生,为什么叹息,升到天空,田野的微笑,体现雨甘于奉献。这里的爱情不是男女之间,之大爱。(哪地方感受到?)付出显得博大。(哪地方感觉到浩大?)大海、天空浩瀚无垠、田野丰厚肥美。(你能不能读一下?)“我是大海”
师:她注意到最后一个词注意到了拖音。还有谁说?
生:我觉得第三段。“我哭,山河却在欢笑;”用了修辞,特别是哪个“昂”“挺”,体现我的甘于奉献。(为什么)我的甘于奉献,花草昂起了偷,花草有活力。
师:我凋落,生命消逝,换来花草生机勃勃。有没有人也喜欢这一节?除了拟人,还用了什么修辞?(对比)有什么好处?我哭了,山河笑了,我凋落了,却换来了花草的生机。我们一齐读读。
生齐读。
师:我好像看到花草的笑脸了。有没有同学也喜欢最后一节?有没有男同学?咱们请一位男同学,比较好的,来读一下。
生:我是大海的叹息……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有的同学觉得可以更好的地方?
生:我觉得有些字不准,比如翘舌音更刻意。
师:我来源于自然,要回归于自然。这和人类感情一样,如大海般奔腾如天空般广博如田野般丰厚。齐读一遍。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因为是一个排比句,注意感情层层推进,知道最后拖音,表现语音不绝的感觉。再读一遍好不好?
生读,达到高潮。
【分析排比修辞,并用到诵读上,使诵读达到高潮。我当学习。】
四、朗读课文,总结深化:
1、朗读全文:领读与齐读结合。
2、用一句话谈谈这首散文诗对我们的人生启迪。
学生谈“用一生的时间去奉献”等。
【败笔,画蛇添足。用很短的思考时间逼着学生说大话空话,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3、以纪伯伦的诗句作结:
有些星星很久很久以前就熄灭了,不再发出光焰。
有些人很久很久以前就死去了,我们仍然受到他们人格的影响。
【总评:
很精彩的一节课。总体架构好,分析细部到位。】
第四节课的上课人是南昌16中的刘胜(音)老师。上课流程如下:
一、诵读诗歌,感受雨的美好形象。
1、幻灯片上,沙沙的雨声响起,教师用诗意语言导入,并顺势进行了范背。
【好精彩的导入!导入中的诗意语言、雨声的背景音乐和漂亮的范背融为一体。一上来就是一个满堂彩!我当学习这种导入的方法。】
2、学生齐读。
3、思考:写了雨的哪些特点?请用从 这句诗中,我感受到这是 的雨说一句话。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二、再读诗歌,诗人如何将人生思考融入雨的思考中。
1、介绍纪伯伦,教师强调:他只活了48年,短暂生命在贫困痛苦中度过的。可是他却在文中说:“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上午四节课中,只有这节课提到了作者,这使得课堂有了深度。我听到此处,怦然心动。我想起我参加全国赛课时,也把帕斯卡尔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文本中,可惜做得仍不充分。】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感受。
3、自由赏析
师:我们来欣赏这句诗。“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诗人用生动的拟人手法来写雨对生命的滋润。在这段话里,语言如此生动美好,雨的生动可爱呈现在我们面前。
你能不能找个这样的句子,你来体会雨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做旁批,起来交流。
三、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用几个句子来写一首《花之歌》。
【45分钟的课堂中,练笔从第31分钟开始,是否早出?是否更关注文本?】
1、学生写作、交流。
2、展示纪伯伦的《花之歌》:“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
【总评:
有亮点,但整节课似乎不出色。这位女老师似乎该拉拉头发了。】
下午是余映潮老师的课《雨之歌》和评课时间。
余老师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1、用有关雨的诗句导入。
2、出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积累,诗意读写。
二、知识积累
1、关于纪伯伦的知识。
2、关于散文诗的知识。
3、介绍《雨之歌》。
4、词义的积累。
【知识积累部分进行得很有实效。要知道,一般老师在全国大课中是不敢用这么长的时间进行积累的。余老师朴实有效的教法给我们做了榜样。】
三、诗意读写
1、读:
①教师读第1段,请两位同学评价,教师引导:读第一段应该“亮丽地”读。
【教师范读后请学生评价,很有意思。我当学习这一点。】
②生自由读,品析每一段的读法。。教师出示每一节的读法,让学生记——
第一节:亮丽地
第二节:甜美地
第三节:轻柔、欣慰地
第四节:自信、自豪地
第五节:清亮地、感悟地
第六节:温情地
第七节:柔和地
第八节:深思地、深情地
③教师范读第二节,学生自由诵读。
④教师出示演读方法,请学生进行演读。
【演读的形式好,课堂很有意味。】
2、写:
请写几句诗来传达你读《雨之歌》的意味。
【听课的李俊兴老师评价得好:课堂推进不紧不慢,学生的未知,教师的预知,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如“不恋战”,是因为胸中有丘壑,知道哪是沟哪是桥哪是坎,从容。不会担心评课者说“控制课堂,讲得不细致”。新的东西永远会遮盖这些不足之处。余老师的普通话不准,朗读也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他敢读,他变着法儿让学生去进入文本,每次进入文本又来一些小花样,给学生的果子高一点点,又不会太高。想分神而不得,心痒痒的感觉。余老师的用心,用一句话概括——在汉字中出生入死。这一段,余老师给了很长时间做练习,知道轻重缓急,这样设计转了一个弯,转弯时给学生搭了个梯子。。】
①学生写作。
②学生展示:
师:好吧,小雨在悄悄地下,大家的写作是润物细无声的写作。小雨美丽的声音,荡漾在我们的课堂上。开始吧,开始我们的以诗解意。举手啦。每一位举手的都会得到一声谢谢。(笑)
生:第七段。我在这一段中,雨柔和富有智慧的,启迪诗人们心扉和灵感的意味。我表达——心时荒凉的高原,唯有纤细的……苍茫寂寥的旗帜。
师:这种旗帜闪耀智慧的光辉。谢谢。你得到两句谢谢了。
生:谢谢。
师:他还给我一句谢谢。
生:我选的是第二段。我自己认为感觉是,轻轻地我来了,带了纯的生机,滋润新生嫩芽,匆匆我走了,窗外现实在春天的第一缕阳光。
师:美不美?她读出了神奇的雨,美丽的雨。继续。等待,哪一位?你来,就是你。谢谢你来读。
生:……
师:没写好,我帮你找一位代你读。
生:……
师:试一试。
生:我从第一二段读出无私奉献。雨滴落了下来,花草都笑了,笑得最欢的是奄奄一息的雨滴。
师:多好的生灵之光啊!继续读你的小诗。请你来。开始吧,他皱着眉头很可爱,我知道他的诗已写好。你读,我解意。
生:我骑着闪电降落,留下的只有孩子的笑声。
师:孩子们看到甜美的雨,啊,雨来了,这么好的诗歌不朗诵。请你来,试一试。
生:第四段。
师:她已经品出味道,没写出诗歌。
生:我读第五段,品出雨看破红尘,坦然看待生死。具体诗句没写好。
师:勇敢说品出味道,没写出诗歌来。你来!大地的雨。
生:第四段。具体感情没理好,先说诗。我带着云彩的焦急,从天上而来,向充满希望田野而去,望着他们幸福的场面,我闭上了眼睛。
师:解意在哪?为友谊为温馨而来。我希望还有一两个同学起来读一下你的好诗。我要谢谢你,还要谢谢你。两声谢谢,勇敢举起高高的手。
生:第三句,第四句。“我哭……”我觉得而这句,写雨的无私奉献、付出。我的诗歌——我哭,流下的是泪,但留下的是辛劳的结晶。
师:用了比喻,很形象。很好的诗句。还有一位。
生:第五段。雨滋润万物的感情。雨来了,踏着轻柔的不凡,来到那么美丽的大地,为藏满大地注入新的灵魂。
师:热爱生命的雨。你们完成了很好的任务,很难的。学习过程,终于有所成就。诗意读写到这里。
【这个自由赏析的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有二:其一,余老师的点评语多样,如漫天花雨;其二,两个学生主动发言后,其他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主动发言,课堂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在自己的课堂上曾无数次陷入这样的境地,并束手无策——但余老师表现出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耐心,他耐心引导,用心鼓励,课堂终于重又出现学生主动发言的场面。——好佩服余老师啊!】
四、学习小结:
师:走出课本,在来感受雨的心理之歌。齐读——我飘洒、滴落在屋檐瓦楞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我的生命,化为一首首富有情味的诗。
在余老师讲完课后,大会的进程是听课老师自由点评五节同课异构的课。
南昌市语文教研员刘老师首先发言:“……听了5节课,算我直言,我真没听懂。水平太低了,我在低下满身是嘴,上来一张嘴都没有。我们名师讲坛,要给全国语文老师在课改上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大家不要看只是四节课。这四节课对全国有影响的,给我们在座的老师,以为是好的语文课是标地。我觉得不是这么上,我代表我一家之言。纪伯伦,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只活了48岁,经历人间最大的苦难。这样的诗人,快乐源于什么,怎么说出这些话?钱理群说,我们做人要有一些宗教意识。不是进庙求神拜佛,纪伯伦他的肉体经历苦难。他追求的就是神赋予我的,我看树,树看我,经历万事万物生死轮回痛苦。所以写下了《雨之歌》,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上午这样看,什么课不可以这样看?你光朗读、句式就可以解读文本吗?这引起我们重视,这篇文章,用天籁字语,凡间痛苦,化羽成蝶,有悲欢有痛苦,寄语这样的轮回。我问老师,你思考到这一步。你对作者创作动机、风格的了解。在大美之中挣扎出去,获得灵魂的抚慰和爱。这是创作的目的。他自己说,在平易中发现隽永,觉得灵魂有皈依。这是精神的需要。我以为上这节课,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奉献是主旨吗?我以为这是一种生态,生活在这里有给予就有获得,我觉得教参讲过,但提出来不是这样讲。纪伯伦有那么多力量去奉献吗?我讲的是生态的付存的状态,以获得一种永恒。这是他聪敏的地方。我们说梁祝,在人间不能实现化成蝴蝶,蝴蝶自由了,但蝴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贝多芬残废了,我要是一棵树该多好。纪伯伦希望灵魂可以超越肉体,对人生自己生命的意识。担心学生读得不好,上成了“大话课”。人情世故委婉曲折就没有。有学生说了句话,老师说“我很感动”,我好像听老师随便说很感动。大话连篇,讲奉献的文章,我不同意……”
刘老师的话在大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然后,上午的四位讲课老师分别作了课后反思。大会流程重又回到自由探讨的阶段。我第一个冲上去,对上午的四节课进行了点评。霍建华等老师也陆续上去发言。大家的发言质量都很高。其中,松岗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插了一句话:“我觉得你们语文老师搞到一个圈子里去,都在绕圈圈。你做得规范一点,让学生模仿不就行了?”这句话让在场的数百名语文老师都感到在理。
最后,余老师的评课和讲座开始。他的发言摘要如下:
我下面评课。方式是评课并引出我的话题。
总说一下,四位年轻老师讲了四节课共同的特点。我需要讲的第一句话——我们好不容易走到正路上来了。当我们回顾多年以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曾经有喧嚣荒唐的课堂,一节课笑过去,一节课演过去,一节课在掌声里过去,一节课在影视里过去,还有比这更荒唐的课堂。四个课都很优秀,都是很好的课。理由如下。
第一,都是重视课文利用的。没有课做花架子,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利用课文教给学生知识,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能力,利用课文组织课堂活动。课文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个主题,我们终于开始理性重视课文教学。重视课文本身教化、训练作用,四位老师都做到这一点不简单。
第二,重品读。几乎没有课不进行品读欣赏。陈忠梁说,品词论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品词论句是学生学会语文的基本功。没有品词论句,何谈语文就,怎么知道语言文字特点规律,和他的优美之处?
第三,重活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四个课堂都有大量的时间,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尽管有的课老师语言偏多。总体而言,学生有朗读的活动,有读写结合,有评析的活动。一个课,有了学生的活动,就有了真正的活力。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利用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由于重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课有了相当的活力。
第四,重教师的个体素质。四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讲究思路清晰。很讲究品读细腻,很讲究师生交流。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很少有废话,很少有罗嗦的话,很少有课文文体教学内容教学不相吻合的话。语言表达优雅简洁不蔓不枝,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这就说明,我们名师班学员,很讲求个体素质的提升。这就对了,进名师班干什么?提升自己。我们的课在个体方面表现不了自己的优势,不可以。这课,相当让我高兴。
最后一句话,我们终于做到了内容大于形式。多年以来,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现在仍然有很多阅读课,形式大于内容。浮躁,不安宁不安静。像花点子,出喧闹的招数。我们终于走到正路上,终于做到内容大于形式。所以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第一节课……这个课,引出我的话题,四个字——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语言教学基础内容,今天三个课没进行字词教学,这值得我们思考。散文诗,高雅语言组成的散文诗,基础的字词教学缺失,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字词教学在课堂相当薄弱,很多课用检查预习方式一带而过。就学生教化而言,最需落实的我们放在轻率的地方。这值得反思,字词教学是中小学教学里极其重要的内容,不能忽略,不能缺失,一定有很好的优雅的方法,丰富我们的字词教学的实践过程。这个方面,初中的远远不如小学的。为什么学生语言贫乏,可能都跟这个基本环节没做好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字词教学,我们要既要讲落实,又要讲艺术的说法。字词教学的手法,有很多很漂亮的手法,几分钟可以做出很高雅的文章。比如,美词集聚,课文活动的方式,把学生集中在一起。再比如,选词复述,请你用四个课文中用得好的词来简介课文内容,比如用词写句,比如自由创作。但要选用课文里的语言。在我自己的教学里有很多尝试,而且角度很漂亮。《三峡》的教学,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里边带山字旁的字并认识他们,找出三点水的字并认识,形成两个集合。解决课文写三峡风景难字文本状况,用这种手法将学生带到课文去,组织学生自读的过程。字词教学,用艺术实在的手法去落实。值得思考。不可轻率。
第二课,……像这样的课,让我们每位欣赏教学的老师,提炼老师闪光的清脆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学用,这就是借鉴。有一位老师评我的课,为什么学看余老师的课,因为余老师的课,并不是他本人创造出来的课。我研究那么多课,写了那么多案例的课,我吸收了名师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华,然后不露痕迹的融在我的教学里面。我的课堂有很多人的精华。所谓课堂观察,细节做得好,就说明我们学会了观察。……这个课,给我引出的话题,四个字——动静结合。四个课里面,有两个课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没超过3分钟,有两个课安静下来超过3分钟。年轻老师让学生安静3分钟时心理极限。年轻老师无法忍受课堂宁静三分钟。观察很多课,平均值,没有超过3分钟平均值。我有数据统计。这次活动,有老师,给你们1分钟,我马上看表,45钟就讲了。3分钟调控你的课堂节奏,整体的思维,整体的思考,这个是很重要。所以我比较极端,凡是热闹到底的课一定不是好课。有点极端,我以为说得极端一点有好处。使我们的课安静下来。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节奏的变化,有高腔也有浅吟低唱的时候。重要的时候,安静下来的局面是集体享受的。我们观察这课细节,有了同一种手法,追问!追问是纠缠1个学生,不会,再读,这个学生花了3个学生。安静的3分钟,是全体学生享受。所有学生共享时间,进行课堂思考。所以安静不等于沉闷,安静时候,他们的思绪在奔涌。差的学生,寻求安静的时间,让他们共同进步。我们也许一时看不出来,做多了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距,有了更多的共享时间。学生会缩短。从审美的角度,从发展思维的角度,从所有学生共享时间角度,让学生沉思默想的活动。
【余老师是我最尊重的名师之一,但他在追问上的看法我不同意。我认为,没有教师的追问点拨更正,就没有学生的提升,学生的进步就会很慢。】
第三节课……引出我什么话题?——朗读训练。这四个课在朗读训练上没有突破,使用大众化通俗的手法,读好重音、流畅、感情。基本上是这样。朗读教学极其讲究个体的特色,某一篇课文一定有他的角度。我们只研究要求没研究角度,没结合文本本身。流畅、准确都是随意的普遍的要求。这课有什么要求,你要有特定的角度来实现。朗读太高妙了,中国语文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仍然举步维艰。角度两字不经过千辛万苦,不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需要老师无数次吟诵体会。所以只要谈朗读训练,想到两个字——角度。没有角度就大而化之,力求走出角度。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爱莲说》,听了那么多课,都是一样。读好两个“余”,很重要。“余——”,停顿,为什么?特别的爱莲,所以要停顿。课文没有要停顿,你指导时要停顿。“余谓菊……”,“余谓”管三个并列短语,很多人读错了。这个角度就出来了。爱莲说,把“余”处理好,朗读角度处理好了课就出来了。朗读教学,达到突破的可能,找到内在的奥妙,从而形成有效的训练方案。
第四个课……这个课引出我的话题,四个字——教学手法。什么是教学手法?作为教学手法,是老师在教学之中运用的谋略、手段、技巧。四位老师在教学手法上缺乏想象力,我们运用了基本上是正面手法,读啊,写啊,没有转弯,侧面手法、委婉手法的运用。比如“课中极美”,这手法用得很普遍,诗意的概括没用吧?有三位老师用了自己朗读手法,两位用句式说话。四个人为什么不摈弃这样通俗化的手法呢?手法是比较浪漫的,需要务实的,又需要一定的想象。教学设计需要一定的想象。教学手法的运用,作为年轻老师而言在,走向优秀老师道路上,是老师提升的内容。都用了追问的手法,就个体交流而言,说到就维持了。还有更多学生等待,但这种手法司空见惯。评,读,拉长。为什么要学生评?没教怎么评?关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反思更动的反思在细节上,这样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在过程中的进步。有非常多细节的反思,正反两面提升个体素质。好。
最后谈四个课共同弱点。
积累不够,是一大弱点。没有一个课有背诵的要求的。雨之歌,是自读课文,不要你多讲的。是学生自己阅读的,自己品味的,读一读就过去了。讲究积累讲究落实。这个没有积累没有字词教学。
第二,学生训练活动力度不够。怎么是训练活动呢?概括。品析语言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体味用词造句的妙处。探索课文的美点妙药。训练活动组织了,但是力度不够,高度不够,没有多大难度。语文解决三个方面: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情感熏陶。我们更多的课把课文当文本来上,没有跳出来,跳到能力训练的高度。再来一篇,没有从一篇到一类。想象,浩如烟海的语文课,没有能力训练,岂不是让学生读一辈子书?教师为什么可以?因为有背景知识积累。利用课文,进行积累、训练、情绪。这个语文教学思想教育已经在其中。
我很喜欢听余老师的讲座,尤其是一边评课一边讲专业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方法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他总是结合实例来讲解,能给我们具体的方法。他能够一语中的,给我们警醒。听他的讲座,收获总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