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文章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今天,社会还流传着韩愈说的一句话,叫“物不平则鸣”。显而易见,韩愈写《马说》,就是出于“鸣不平”的创作动机。那么,他为什么要鸣不平?又是为谁而“鸣不平”的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今天,我特地写了此文。
19岁到30岁韩愈到京师应举求官的十余年间过着“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无僦屋赁仆之资”的艰苦生活。到二十五岁那年,始中进士。但在当时,进士只是身份而不是官,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后来,韩愈连续三年应博学鸿词科,都没有中。他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也没有得到答复。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官历程后,韩愈终于在30岁时去了汴州的宣武节度使董晋手下做了个观察推官,才算真正开始了仕途。
韩愈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马说》大约写于公元795—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年龄大约于30岁左右。所以,《马说》应该是为自己,也为跟自己一样才华横溢的贫寒子弟而写的。同时,这篇文章也是为封建统治者而写的。
他既然如此无情抨击封建统治者不善发现人才,为什么还要为统治者出谋献策呢?因为韩愈毕竟是个书儒,思想渊源于儒家,生活理念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韩愈是个理性的才子,政治上心怀远大的救世理想,这从诗歌创作中也可以窥见一般,他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气象。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正是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也就是说,韩愈的文学创作,是为社稷兴盛而身体力行的,他大力提倡“文以载道”,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我以为,最准确最进步的文论观点应该是“文学为人生”或“文学为人民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韩愈之所以孜孜不倦于坚守仕途,正是希望能寻求机会,用手中的权力,尽心辅佐明君治国,以发挥他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付诸行动的。这跟他后来因性情耿直而连续两次被贬官存有内在联系。他当官的目的不是为了捞取厚禄,而是为了救世济民。
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佛教的过度盛行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当时有相当人口不事生产而为僧,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不足,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信奉者使用自残的方式苦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元和十四(819)年,宪宗皇帝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派遣中使去陕西凤翔法门寺迎一块佛骨,沿途修路盖庙,官、商、民等皆舍物捐款,京城一时掀起信佛狂潮。《旧唐书》说:“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看不惯这种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也为无人热衷儒学深感痛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韩愈引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谏佛骨表》。他说尧、舜、禹时代无人信佛,皇帝皆长寿,佛事传入中国,皇帝反倒短命,不短命者也被人所杀。那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天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要求把那枯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韩愈是大文章家,奏折写得畅快淋漓,宪宗皇帝却不以为然,看后龙颜大怒,即刻要将韩愈斩首。经裴度等人力谏,韩愈才免一死,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小城潮州当刺史。韩愈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染恶疾惨死在驿道旁。当他策马行出蓝关,他的侄孙韩湘(即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赶来为他送别时,胸中块垒化作笔底波涛,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年已半百的韩愈心灰意冷由此诗可见一斑,而这种心灰意冷源于他政治理想的日渐破灭。
他被贬官到广东潮州后,发现这里不仅地处偏僻,文化落后,而且农耕方式原始,学校不兴,陈规陋习甚多。一般说来,被贬谪的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四件好事。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人们也称之“恶溪”。韩愈为驱除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当属韩愈大兴教育之功。八个月后,韩愈徙袁州。但潮州百姓却把韩愈奉若神灵,祭鳄之地叫做“韩埔”,渡口叫做“韩渡”,鳄溪叫“韩江”,对面的山叫“韩山”。八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便使潮地的山山水水皆姓了韩,而且人多以韩为姓,街道、店铺、学校、树木也多以韩为名,后人又建一祠千年相祭。今人有仿者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一篇凝练含蓄的《马说》,诉说了千百年来无数被埋没人才的真实而痛楚的心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只要是玫瑰,就一定能开花。我以为,如果你是人才,就不必靠一时的炒作,不必靠粉丝的吹捧,而是需要耐心的考验和修养的历练。应该感谢雄才韩愈,写下了如此千古名篇,让后人像品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