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福
师:同学们,“唐有韩柳、宋有欧苏”。我们今天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马说不是马说话,说在古代为一种说议文体,即说说谈谈,这儿可以理解为议马、说说马的文章。我现在提出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时注意,等会看哪位同学用课文中的词正确回答。
1、马吃什么?
2、马住在哪里?
3、赶马的工具用什么?
4、马的分类是什么?
5、喂马的是谁?
6、能辨别马的是谁?
7、两匹马、三匹马称作什么?
生:(默读课文,用毛圈点)
师:时间到,下面我问请同学们答(简图如下):
马吃什么?
生1:粟。
师:粟是什么?
生2:一种喂马的粮食。
师:只喂马不可以喂人吗?粟是一种粮食。古代指粮食有五谷,即:黍、稷、谷、粟、菽。粟是禾(谷子)和稷(粘黄米)的总称。马住在哪里?
生3:槽枥之间。
师:对!槽枥指喂马的食槽。槽枥之间呢指马棚。赶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生4:马鞭。
师:用课文中的称呼。
生5:策。
师:对!课文中有两处提到策,各有不同。把用马鞭的原句说出来。
生6:执策而临之。
师:马有好有孬有优有劣,课文中把马分为哪两类?
生7:千里马、常马。
师:对!平时什么人在喂马?
生8:奴隶。
师:对!奴隶人之手。古时人的等级分得很严。有贵人、贱人、主人、仆人、大人、小人,这里的奴隶是指低贱的赶马的人。能辨别马的是谁?
生齐:伯乐。
师:读出这一句(生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课文中把伯乐来了个定位,就是能识别千里马的人。单马为马,双马为……?
生齐:骈。
师:对!古时单马为马,双马为骈,三马为骖,四马为驷。骈为两两相对,课文里指成双成对。好!看黑板上简图(见下),我们对马的常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我讲一个“伯乐识马”的故事。
生齐:喜欢(鼓掌)。
师:(讲伯乐识马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战国秦穆公时有一位善于识马的人叫伯乐,伯乐本姓孙,名阳,叫孙阳。相传有一次伯乐赶路经过虞坂这地方,只见一匹马喘着粗气,背上汗滴直淌,拉着盐车累得筋疲力尽,趴在地上。伯乐打量出这是匹千里马打心里很痛心。他手抚着马哭泣不已,并脱下身上的衣服盖在马身上。说也奇怪,马见到知问伯乐这样爱惜、赏识它,浑身起劲,突然仰啸而起,飞驶前去。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激起对千里马的爱惜的感情?是不是对爱马识马的伯乐肃然起敬?
生:是!
师:所以作者有一天从“伯乐相马”联想到人才问题,挥笔写下他心中的无穷感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接读下面两句。
生:(齐读)。
师:好!非伯乐不能识别名马、千里马,即使你是名马、千里马,遇到不识马的奴隶,他让你干重活粗活,从生到死注定你的悲惨遭遇:骈死于槽枥之间,哪里还会让你这匹千里马扬名于世。注意这里有一个通假字,衹,即只,唯一。两字音不同义相通。千里马为什么被埋没?请哪位同学读读下一段(一生自告奋勇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第一句“马之千里者”之字的特殊用法,另注意文中有四个“食”字,各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
师:马之千里者,“之”字用法特殊在什么地方?请哪位同学对照“之”字用法口诀破解这一难题?
生8:像是代词用法又不像。
师:代词用法要能说得出指代的具体对象,代人代事与代物。这里说不出来,可暂不考虑代词用法。
生9:像助词用法,泽为“的”文句又不通。
师:对!那么还有其它用法可以派上用场,对号入座。背诵一下“之”字用法口诀。
生10:(背)“之”字用法常三种,代词代人代事与代物,助词句中译为“的”动词译为“到”和“去”,另有一种很特别,宾词前置作标志。
师:大家都能背吗?不光背,关键在于运用、遇到具体句子具体分析。刚才两位同学都认为前两种不合适,那么我们看第三种动词又不通,第四种怎么样?语序调一下,顺不顺。
生:顺,可以。
师:请将语序调整后的句子读一遍。
生齐:(读)千里之马者。
师:对!这儿“之”作标志,像广告牌,告诉你,这儿语序需要调一下,“者”呢,表停顿,不翻译。下面请哪位同学回答课文中“食”字含义。
生11:两个不同含义,一为吃,一为喂。
师:对!这个“食”字,“食”像不像有食物盛在容器里,上面象张开的口,张开口是不是“吃”,对,如给马吃,就叫“饲喂”,吃的什么呢?“粮食、饭食”,这就有三个含义。下面请同学们对号入座,看看各是什么不同的意义?还要注意的是这段里的“一食”应为“食一”,再加个量词“顿”就好理解了。然后请哪位同学公布一下你的翻译成果,让全班同学参与会诊会诊。
生12:(站立,公示二段翻译)
师:刚才生12公示了他的翻译成果,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齐:可以。
生13:老师,我觉得生12“才能不能表现在外面”有些拗,能不能再明白些。
师:对!这儿的“见”通假“现”,音同义同形不同,即表现、表露。我们原来讲,翻译为两种:直译、意译。刚才生12是采取直译的方法,我们说直译不通就意译,有些文言句子意译比直译要通顺明白些,我试着这样意译看行不行?“才能不能发挥出来。”
生齐:可以。
师:上面这段韩愈指出了“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存在的问题,下面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我们看下面一段有两个策,四个“之”字,“之”字好理解,作代词代指千里马,“策”字有两个意义用法,策字是个形声字,朿表示带芒刺的植物,后来人们用来赶马,再后来用竹制马鞭鞭打马,所以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义,一指马鞭,二由马鞭衍生出鞭打、驱使、驾驭的含义。两个策字一为动词驱使,一为名词马鞭。那么,我们看原文,策之的是谁?食之的是谁?鸣之的又是谁?那拿着鞭子对着马说什么“天下无马”的人,闭目视听,胡说的根本原因是“驾驭千里马不按对待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饲养千里马未让它吃饱无法发挥日行千里的能力,听不出千里马叫的声音表达的意思。所以作者面对此,愤慨地大声疾呼:其真无马邪?其知不知马也!”请同学们饱含感情从 心底里大声读出此句,预备起: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这两句有不有力量,似深沉的感叹,从心底里发出呐喊,又似犀利的解剖刀,不留情面的揭露。这里的“其……其……”为“是……还是”的表达选择的反问句,寓肯定于反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意为“不是真的没有千里马,是真的不知道识别千里马。”
同学们,全文大致学习到此,对于这篇精典的文章,我们能够背诵下来终身受益,下面看老师背诵有不有误。开始(教师背诵,学生凝神静听)背诵完毕,有不有错?
生;无错!完全正确。
师: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能熟读成诵,这里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化整为零,分段背诵,不信大家跟着我的思路试一下。第一段:指出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生背一段),第二段:指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生背二段),第三段:陈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原因(生背三段)好!大家是不是能背诵全文了。能背诵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鼓掌。下面大家一齐来背诵下全文。
生:(齐背全文)
同学们,韩愈全文说马,议马说马,就真的就马说马吗?下面,请听我将第一段改读一下,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世有伯乐一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的人才发现。千里马的人才常有,而伯乐一样的人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样的人,祗辱于不识名马的奴隶之手,像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由此同学们是否体悟到作者是在借马说人,由此及彼,以马喻人。
今天就学到这里,有不懂的课后还可大家讨论,这里布置一道作业,阅读“韩愈慧眼识英才”这则短文,就怎样创造条件让劣者下、庸者让、能者上的用人机制谈谈你的看法,准备参与班上组织的班会主题活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