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专题:长城(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专题:长城(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内容简析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3.写作中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单元课时安排共18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枣核》(2课时)

《最后一课》(2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古诗四首》(2课时)《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2课时)专题:长城(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五星红旗》、《我的祖国》等。

二、快速浏览,明确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明确】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不无启迪。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浏览,交流。要点: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六、枣核

﹡教学设想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特意设计了放声朗读、定向感知、思考解读、创意表达四个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⑵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难点: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1.同学们,先请你们听一首歌曲,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品味一段温馨美好的情感。【幻灯投影,并放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听讲。

2.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点拨】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听来让人感叹不已啊。 交流,评价。

3.【幻灯投影】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交流。

二、走进课文 1.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组织交流并朗读两遍。蹊跷(qīqiāo)嫣(yān)红倘若(tǎng)山坳(ào)掀启(xiān)镶嵌(qiàn) 听朗读,勾画。交流,朗读。

2.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的句子。 阅读,交流。

三、感知课文 1.一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情谊。作者是如何用一颗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再仔细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方格内填入合适的词语。索枣核——用途蹊跷。——————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学生读书,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尽量引导学生说清文章的结构。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议枣核——民族之情(深化主旨) 归纳比较好的尽量肯定,精彩的更要鼓表扬和鼓励。教师的答案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也可以把它作为学生评点的对象,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对话氛围。

3.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词句,试作评点。【明确跳读的要求】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阅读,写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⑵体会出游子的心境。⑶想厂甸,想隆福寺。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⑸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思乡的行动:⑴栽杨柳树,种睡莲。⑵亲手建造“北海”。⑶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⑷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选材特点:以小见大。 交流,评价。

四、质疑生问 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讨论,交流。⑴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交流,评价。

3.你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例: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缺什么呢? 交流提问。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既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具体思路,今天我们要来继续研究几个重要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有这个信心完成任务吗? 听讲。 和学生交流对话,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二、研讨问题 1.如果请你为文章换个题目,你会怎么拟? 交流。

2.比较:你认为哪一个文题最好?说说理由。【明确题目的作用】⑴“枣核”是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评价。

3.身居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可是,远在大洋的彼岸,他们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分别用四个动宾短语来概括。【示例】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垂柳(学生如有更好的回答就用学生的答案。) 阅读,概括,交流,评价。 步骤为:⑴学生再读课文后概括。⑵学生代表上黑板板书。⑶学生评价。⑷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⑵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⑶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交流。⑴“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⑵“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⑶“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四、延伸 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听讲。

2.师生共同总结。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交流。

五、总结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听讲。

教法指导

深沉的情怀感人的肺腑

------谈《枣核》中的情感教学马丽亚

《枣核》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朋友,一位美籍华人,托作者从故乡带几颗枣核给她,想要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寄托思乡之情。作者萧乾先生用朴素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文章提到的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开始起笔,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枣核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但是面对作者的询问,仍然秘而不宣枣核的用途,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加吸引读者。直到作者和友人踏访花园,在友人深情的长谈中才说明原因,解开悬念。但文章至此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描述花园中的假山“北海”的景致,实为突出枣核来自于故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深化了主题,使不只停留在常见的游子思乡的主题上,而是表达了更为真挚深沉的感情。

初读此文,首先抓住读者的是文章巧妙的构思。在一篇短文中,行文几经起伏,却又显得自然妥帖。至于游子思乡的主题,是较为常见的,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则不禁为文章叫好。文中蕴含的感情丝丝入扣,上下呼应,前后吻合。看似闲笔却有深意,看似平实淡然,无一处喧嚣华美,实则感情刻画细腻真实,令人读而不忘。但是,作为学生阅读,则很容易产生“读懂了”的想法,也能说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可是,和文章的感情产生共鸣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投入,体会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就成为文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在感情渲染中动情,去理解课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实践。

一、教师首先要“动情”。

顾名思义,“情感教学”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教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带着感情去阅读分析教材,进入文章设置的情境中。他(她)首先要“动情”,才能让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他(她)首先要领会文章中的细微妙处,才能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文章蕴涵着的深意。

二、精心设置问题。

让学生“动情”,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难点的讲解,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其本身并没有投入到课文中积极思考,而是坐等教师公布答案,或者机械的把中心思想往问题上套。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一些问题。问题的设置由小及大,由表象及本质,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阐释,步步深入,逐层理解,抽丝剥茧,找到最恰当的答案。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