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问题探究
1、明确“序”文体的特点,随后对照课文体会的写作方法。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传》。
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
2、《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
点拨:题考查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解此题必须熟悉课文,正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说明诗集由来的句子是:“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说明编集目的的句子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此处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地说明诗集的由来和编集的目的,而是在尽述古今之人“未尝不临文嗟悼”而“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叹后,写出因宴游赋诗结集而示后人,让后人也因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的目的。作者把书序的内容不露痕迹地揉进自己所抒发的感情之中,与全文的抒情基调保持一致,这不能不说作者的用笔巧妙。)
3、叙事极有层次,说说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环境──天气。
4、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⑴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找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并说明其顺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顺序:由远及近,从高到低。
6、精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所议论的问题:“情随事迁”和“修短随化”。
第2段的议论是建立在第1段的叙事基础之上的。第1段叙写了群贤聚于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畅叙幽情”,他们虽然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抒发的感情有异,但都是欣然欢快的。第2段用两个“或”说明人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虽然如此,他们仍然对自己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而人的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等到他们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厌倦时,惆怅随之产生。况且人生有限,“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第2段议论、抒写的“悲”是从第一段的“乐”发出的,因而更显其“悲”。
7、分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段:叙述。
2段:议论、抒情。
8、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皆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