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4)

游褒禅山记(相关资料4)

段落大意

文章的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三个部分,重点在议论部分。

第三段,作者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共分为五层:

1.世之奇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

2.有志矣,……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

4.“然力足以至,……而在己为有悔;”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熟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第四段从仆碑又联想到对待传闻应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总括全文,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之一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主题思想之二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特点之一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而文章的内容中心就在议论,这是《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的特点。

作者所写的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游览,在游览中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奇景,并未见到那更为“奇传、瑰怪、非常之观”,对此,作者深感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可写的价值。可是,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都从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并使记游与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因而使别具一格。

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二、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

三、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写作特点之二

《游褒禅山记》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古代的游记,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记事描述,另一类则是在描述、叙事的基础上铸入议论。这篇游记,属于后者这一类型,作者将游褒禅山的见闻作为比喻,倾发议论,论述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创造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既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见,是很可贵的。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完美统一的。好的内容一定要凭借好的形式来表现。《游褒禅山记》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在这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宜。

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呢?

的第一部分是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在记叙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后洞”。在记“后洞”时,也没有着色绘景,只用三个概括性字眼“深”、“难”、“奇”从感觉上状其主要经历。这既是游洞经过的高度概括,又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作者是怎样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呢?他笔锋一转,巧妙地写出洞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样一来,议论的客观条件大体具备了。本来,文章便可以从记游过渡到议论,但作者却不就此作罢,而是峰回路转,波澜再起,笔锋又转到回忆游洞时所见,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乍看似乎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实际上正是为以后的议论层层准备条件,并且仍然含有记游写实之意。记游到此,看来已到山穷水尽,但余波突起,又转回退出时的情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埋怨自己盲目跟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慨叹,便是下文议论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记游的基础上,写因游悟出的哲理。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使文章由第一部分的记游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议论;启下,统领下文的感叹。这个领起的“叹”字,意味深长,一是赞叹古人,二是慨叹世俗之人。接着作者就游华山洞不能“极夫游之乐”的遗憾,具体抒发感慨,纵横古今,层层披露出因游山所悟出的哲理。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能“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进而联系对照自己游山的所见所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据此,作者得到启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进而,作者又以自己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教训,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准备,既要懂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要懂得虽已立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还要懂得主观条件之外,在客观条件上“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最后作者运用对照形式写出结论:主观上本足以“至”而居然达不到目的,那便“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反之,主观上尽了全力而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则自己可以“无悔”,自己不悔,别人也就无法讥笑了。这是作者写这篇游记所要阐明的道理,是的中心所在。这里作者论述“志”、“力”、“物”三者对治学治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者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末了,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作这段议论的小结,照应段首“于是余有叹焉”,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连贯。

这一段是作者此番游山真正的所得。这段文字虽纯属议论,可是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这样记叙与议论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得自然连贯,加上语言质朴而精炼,道理平易而深刻,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蓝光中)

写作特点之三

古代的游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是偏重记事描述;

另一类则是在描述、叙事的基础上铸入议论。

这篇游记属于后者这一类型,作者将游褒禅山的见闻作为比喻,倾发议论,论述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创造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必须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作用,即: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既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写作特点之四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作者是怎样详略得当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呢?文章的第一部分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写“前洞”时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后洞”。在记“后洞”时也只用了三个概括性字眼“深”、“难”、“奇”从感觉上状其主要以历。这是对游洞以过的高度概括,又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作者笔锋一转,巧妙地写出洞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样一来就大体上具备了议论的客观条件。……“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慨叹,便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写记游的基础上,写因游悟出的哲理。“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由第一部分的记游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议论;启下,统颂下文的感叹。……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