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赵瑞琴审核:宋新蕊时间2009-12-28
学习要点: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即)chàng(畅)谈
椭(tuǒ)圆铁锹(qiāo)着陆(zhuó)
海yù(域)干扰(rǎo)液氢(qīng)
仪表(yí)休斯敦(dūn)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畅谈:尽情地谈。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合上课本,自学检测)
(1).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间,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飞船。
(2).飞船由什么火箭载上太空,什么地方发射成功,这次太空之行经历了多长时间?
“土星5号”火箭,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195小时。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事件?
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3.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列出这次太空之行的全过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深入太空。
2.说说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答案二: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做这些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的第5--11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3.写作特点
明确: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第三个突出特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课文第2段、4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体会“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的含义。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因此说是“巨大的飞跃”.
2.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选择一两处进行赏析。
示例:“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明确: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星5号”火箭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联想和想象训练
可以用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
1.这是一篇(纪实报道),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喜悦)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A.小心翼翼测定神色庄重陵晨
B.平稳降落铁锹畅谈感受等候
C.一叶孤舟指令神往已久剧烈
D.一一道别探索运行不息点燃
3.下面句中加线词与括号中的词互换表达效果将如何?
①月亮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挂)在飞船的上方。
答案:用“悬”准确。无所依也就谈不上“挂”。
②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谈)登月的感受。
“畅谈”能表现出宇航员把登月的各种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
4.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
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小步”是实指,但这“一小步”是宇航员代表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那么这对人类多年探索宇宙的实践来说,则是巨大的飞跃。
5.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二)课外阅读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出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抖颤。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伐木。他挥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选自青岛出版社《耿林莽散文选》一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炙热(zhì) 隐隐绰绰(chuò )信笺(jiān ) 皓月(hào )
2.作者在文章开头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都不能较好地表现月光的美,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作品都难让人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不能真正让人体验到月光的美。
3.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句。
明确:①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②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
4.作者在文中主要幻想什么?
明确:作者主要幻想有一个“如梦的行者”作自己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