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广西北海合浦县党江中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理解词作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分析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学习这首词,不仅停留在对词作内容上,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一步对苏轼进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 学生分析:
学生对网络和网站上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既能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上网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自己确定主题,建立网站,互相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 课前准备:
老师了解关于苏轼的材料,准备好《明月几时有》flash课件,建立以“走进苏轼”为主题的网站。学生阅读的作品,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整理好做成网页。
六、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请同学们把收集到有关材料展示出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6:“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念亲之情。
师: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同样表达了苏轼思乡念亲的感情。
(二)感知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请同学们阅读小序,用第一人称把苏轼当时的形象简单得勾勒出来。
生: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色迷人,我却十分的抑郁苦闷。我远在异乡,多年无法与弟弟子由见面,回想小时候与他一起嬉戏玩耍,是多么快乐啊!如今他不在,我只能一人对月独饮了。今晚就让我喝个痛快,一醉方休!(从酒壶中倒水,作痛饮状,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众生笑,鼓掌)
师: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flash让同学们的情感融入诗词当中。
(三)赏析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这首词。诗词是抒发作者情怀的。咱们看看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自由讨论,并把各自在网上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气氛热烈)
师:谁来发表意见,代表个人或代表小组都行。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上阕展开了想象,谈到了天上不如人间,好像有对生活的追求吧。
师:这组同学认为上阕抒发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谁还发表意见?
生:上阕好像是作者的感性认识;下阕是理性认识。
生:上阕写想为朝廷效力又不得志,下阕是抒发想念弟弟的思想感情。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大家预习过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背景知识。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圆,可作者苏轼却是孤独一人。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心情一定是抑郁低沉的。一个人独自饮酒赏月,不由得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看上阕的内容,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我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展开想象,把自己投人到作品中去。
(众生思考)
师:作者通过想象,提出了两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凝神望月,浮想联翩,这一轮皓月是何时出现的呢?可见作者对月亮充满了喜爱之情。
(明确: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接着看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作者难以入眠,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感慨万千。他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呀?
生:(齐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对。作者有没有将思绪禁锢在离愁别恨之中,越想越伤心:为什么弟弟子由不能与我团圆呢?他的思想感情是这么发展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如何发展的呢?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这时作者站在一定高度对人生哲理进行探求,……然后他把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作美好的祝愿,也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拥有一种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明确:下阕:无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师:词的赏析先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把《明月几时有》flash课件展示给你们。(播放课件)
(四)探究
师:相信同学们对课文都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宋代大文豪苏轼你了解多少?请各小组把收集到有关苏轼的材料制作成网站。
(同学们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制作网站)
师:把做好网站放到主机上互相交流,你们觉得哪一组最好?
生:第二组。
师:为什么?
生:他们的网站内容全面,分别从苏轼的生平、苏轼的故事、苏轼的诗词、苏轼的字画、苏轼的成就来研究。
师:说得好,研究古代文人不能片面,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老师也把自己的网站告诉你们,希望你们能与我交流,共同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