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中国的德治传统 阅读答案

中国的德治传统 阅读答案

中国的德治传统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 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诗经》《尚书》中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制定了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学烙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宋代理学家借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6.A(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的说法不确定,《尚书》是诗篇的说法错误)

7.D(朱熹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8.B(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说法错误。)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