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
陶短房
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汉语普通话节目起,美国之音这个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华广播电波,终于在不情愿中走到历史的终点近日,美国之音官方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仅保留在线播出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音走上穷途末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近年来一直饱受巨额赤字和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且尽可能压缩不合理开支。自2011年起,作为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美国之音中文部从国会所获经费不断减少。2011年2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广播理事会就曾在上报国会的年度财政预算方案中,建议停播普通话节目。
去年8月12日,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表示,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然要压缩、再压缩,即便不能停播,也要裁剪掉多余专栏。而多余专栏的被砍,又让本就显得僵硬的中文广播变得更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把原本所剩无几的铁杆中文听众又赶走了一批,于是形成因听众流失而砍节目因砍节目而导致更多听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到停播的地步。
此次美国之音最终停播,被国会和一些团体批评为自废武功向中国政府示弱。和英国BBC、法国RFI等欧洲公营、准公营电台对内对外提供多方位服务不同,美国之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只对外不对内,且代表美国政府立场的声音。简单说,美国之音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然而时过境迁,美国之音如今已难再现辉煌。其一,中国的日益开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娱乐方式更丰富,让围着收音机听西洋景成为过时的景象;其二,美国之音作为纯官方声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听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其三,类似美国之音这样以短波电台广播为主的官方媒体,囿于自身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势必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于是,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而这根鸡肋被最终舍弃,也是必然的事。
但有一点仍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取代短波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信息传播平台,各国官方、准官方电台在减少短波广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投入的力度。美国之音中文网911当天正式推出,2011年12月6日开始播出现场直播的《VOA现场》,标志着其投入力度的决定性增强这一年正是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决定性削弱的关键年,其用意自然一看便知。
正如恩德斯温布什所言,中国短波听众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用户人数却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之音重新校正的目的一如当年增强对华广播那样,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接受美国政府的声音,并非什么向中国政府示弱。更何况,同属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还在持续不断地用短波播出美国政府的声音呢。
﹙摘自2014年第11期《今日文摘》﹚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2014年10月起,美国之音这个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之日起,就对华充满敌意的广播节目,终于不情愿地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
B. 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它开办的目的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C. 美国之音 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因此,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
D. 虽然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但作为纯官方声音的美国之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仍将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E. 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篇消息就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具体的人物言论、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来体现真实性。
14. 从结构上看,文章首段属新闻消息的什么部分?这一段有什么用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15. 从全文看,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3. 【命题意图】C检测学生分析段落层次能力,E检测学生对新闻消息文体特征的掌握状况。
答:(5分) C、E(C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是对其一、其二、其三的归结;E形象生动的比喻非新闻真实性的体现)
14. (4分)【命题意图】检测学生新闻文体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答:从结构上看,属消息的导语;内容上写出美国之音在2014年10月起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结构上起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作用。
15. (6分)答:1. 受美国经济衰退所累,经费难以为继;2.不能满足中国听众接受信息的需要;3. 纯官方声音受到听众普遍的质疑;4.其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评分标准:答对2、3、4,只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