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凄风。
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 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2.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3.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4.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