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③ 池非不深也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答案:
13、(共4 分。每题 1 分)① 又何间焉 (参与)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 分,每题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15、(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 取信于民。 17、(4 分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 邪恶。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 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