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1)—(3)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赏析】美在前方,迈开追索的脚步
——《《诗经· 蒹葭》》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抒情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都以茂盛的蒹葭和茫茫的霜露起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典型环境。对意中人的思念真挚深切,主人公没有停留在“思”的层面上,而是把牵肠挂肚的“思”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诗歌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诗句,就是“行”的具体表现,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身影,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诗歌中的“伊人”,是诗歌虚写的形象。她行踪不定,形迹飘渺,变幻莫测,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宛在水中央”,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宛在水中坻”时而“在水之涘”,时而“宛在水中沚”。主人公四处搜寻,上下求索,费尽艰辛,却思不得见,举目四顾,只见蒹葭苍苍、霜露茫茫、秋景瑟瑟,秋水漫漫。这是这首诗歌极为精彩传神的一笔,“伊人”飘渺的踪迹,深秋凄迷的景物,主人公怅惘的心境,水乳交融般地浑然一体,构成了诗歌朦胧而纯美的意境,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让人生发出无限凄美的遐想。
同《诗经》中的其它许多作品一样,这首诗歌结构单纯,三个章节的句式完全相同,以第一章为基调,后两章只更换了少许字词,读者只要读懂了第一章的意思,后两章则迎刃而解。这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手法,在反复咏叹中,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不断得以强化和升华。
“诗无达诂”,汉朝董仲舒的这句话,已演变为对诗歌的一种鉴赏观念,揭示了在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一般说来,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笔者以为,《蒹葭》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寄寓着不少生活的哲理。比如,主人公在追寻“伊人”的坎坷之路上跋涉,象征对美的追求和探索;“伊人”飘渺的形象,则是美的象征;主人公追而不得,思而不见,象征美的事物是不会轻易现身的,这种象征意义启迪人们,不能因为美之难求,而停止追索的脚步。阅读《蒹葭》,思维倘能延展到这一层面,在欣赏她的艺术美的同时,努力践行她传达出来的深刻哲理,我们将能够更加睿智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