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风入松 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风入松 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俞国宝①(南宋)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②,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③。

[注]①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②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③花钿:女子头饰。

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

8.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别是运用了以乐衬哀、以盛衬衰的表现手法,即在乐景中写哀情,在盛况中写衰败。(3分)

通过写西湖春游,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2分)

( 能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明日再携残酒”好。(1分)

诗人本是贫寒酸儒,穷愁潦倒,加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已是无钱“沽酒”,第二天把饮剩的“残酒”再带来消愁解闷,也是情理中的事情。(2分)

再说,携带“残酒”,来游览或浇奠这残山剩水,岂不益发可悲可叹!(3分)

“明日重扶残醉”好。(1分)

本词表面是以杭州西湖春日游景为吟咏题材的记游词作,实际是形象含蓄地反映南宋朝廷内外苟且偷生,纵情淫乐,寄生腐朽的生活。(2分)

统治者们可以不顾国家危亡,穷奢极侈,醉生梦死,而且醉后有人搀扶;一个“残”字,更令人联想到高宗(赵构)的残生,朝廷的残局,以及南宋苟延残喘的社会现状。(2分)

总之,“重扶残醉”更具讽刺意味。(1分)

俞国宝

生卒年不详。号醒庵,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淳熙间太学生。《武林旧事》卷三载,宋高宗一日游西湖,御舟经断桥,有小酒肆,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孝宗驻目称赏久之,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孝宗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俞词“第流美而已。顾当时盛传,以其句丽可喜,又谐适便口诵,故称述者多”。《全宋词》辑其词五首。

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此后的三十年内双方都挂起了免战牌。暂时的和平麻痹了人们的意志,也为上流社会提供了醉生梦死的可能性。

这首词写于淳熙年间,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因此,读者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西湖游乐图”。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

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来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当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