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一厘米》阅读训练

《一厘米》阅读训练

一.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面字注音。

烤làohōng制 jūn裂 mǎng蛇

脱jiù zhàn 凉狡xiá  惩罚( ) 吝惜( )捺( )挑剔( ) 矜持( )战战兢兢( )吮吸( )   内疚( ) 锲而不舍( )侃侃而谈( ) 戳( )   

参观券( )

2.成语填空。

声色俱不依不目口呆 斩钉 铁

思苦想 有礼温文尔不相识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皲裂:

(2)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释然:

(3)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狡黠。狡黠:

(4)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彬彬有礼:

6.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并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是由一个什么故事得来的?

二、同步解读

(一)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儿钱。

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白案上,专做烤烙活,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

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车门夹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撑起一顶帐篷。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

“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注意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

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O米。

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陶影处处俭省,但对孩子的营养绝不吝惜。可惜养料走到头皮便不再前进,小也很聪明,头发却乱蓬蓬。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按,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严,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

“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

“妈妈!我够来我够来!”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府了,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可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他们是从中门上的,前门下的。前门男售票员查票,陶影觉得他很没有眼力:哪个带孩子的妈妈会不买票?她就是再穷再苦,也得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昂起头。

她把票很潇洒地交给售票员,售票员问:“报销不?”她说:“不要了”。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

1.为什么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经常不买票?

2.为什么陶影在儿子可以不买票的情况下非买票不可?

3.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陶影的人物性格特点。

(二)

走过一个冰棍摊,小也说:“妈妈给我钱。”

小也拿了钱,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大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

老太太瘪着啮,颤微微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她凑近了看。

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小也眼岖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胶。腾起在空中的一刹那,他像一只飞翔的鸟。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赶快跑过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刹那,小也忽地爬来,兀自往前跑。

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她伤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头看妈妈了?

小也跑到很远,终于还是停下来,回过头寻找妈妈。找到了,就又转过身跑……

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磅……”

“我这磅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着孩子长高点吗?别巴望着孩子长!孩子长大了,当妈的就老喽!”老奶扔把啼呷得吧吧响。

“您这磅……”陶影又一次问。老人很和善,可她没把问题说清楚。

“我这磅大点。让您贵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磅。”老人慈样的脸上露出狡黠。

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9.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10.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2分)

11.选文写陶影带儿子 ,因一事被儿子。(3分)

12.如果小说不加入卖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3分)

8、陶影为什么给身高不够的儿子小也买票?她愿意买吗?

9、文中划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方法?

10、选文最后写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表现他此时什么心情?试以小也的口吻写几句他此时的心里话。

课内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

③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她吩咐。

“爷爷。”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1、第①段文字:

(1)说说陶影乘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段文字主要用___描写,描写了她看重的是____。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是_____。

2、读第②段文字,陶影为什么要为未满买票标准的儿子买一票?这时她看重的又是什么?

3、读第③段文字,陶影为什么只须来人向小也说明“妈妈没错”,她看重的是什么?这样做值得吗?

4、请合理想象当两位干部向小也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小也会怎样?陶影会怎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会如何对待妈妈?

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小也长这么大,还没见过佛。陶影心里是不信佛的,她不会让小也磕头。这是迷信,她知道。

门票五块钱一张。如今庙也这样值钱了。票是红案上的老张给的。期限一个月,今天是最后一天。老张神通广大,什么人都认识。有时拿出一本象撕掉皮的杂志说:“见过吗?这叫大参考。”陶影觉得论个头,它可比报纸样的参考消息要小得多,怎么能叫大参考呢?问老张,老张也说不清,只说别人都这么叫,许是把杂志拆开来一张一张铺开,终归是要比那张小报大的。想想也有理。仔细看那打字印的参考,上面还在议论海湾战争会不会打,其实大家都在谈伊拉克的战争赔款问题了,说他们除了伊拉克枣,不知道还有什么。不管怎么说,陶影还是佩服老张。为了这锲而不舍的佩服,老张给她这张票。“就一张啊?”感激之余,陶影还不满足。“爷们就算了,领孩子开开眼呗!不满一米一的孩子免票。实在不愿意去,到门口把票倒腾出去,够买俩西瓜的!”老张设身处地为她着想。

她特地倒休带小也来玩。

京城里难得有这一大片森然的绿地。未及靠近,便有湛凉的冷绿之气漫溢出来,仿佛正要面临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飞瀑。小也从妈妈手里夺过门票,又含在嘴里,飞快的跑想金碧辉煌的寺门,仿佛一只渴极了要饮水的小动物。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庙门口的守卫是一个穿着红衣黑裤的青年。想象中应该穿黄色工作服,现在这一身打扮,令人想起餐厅和饭店。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