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不应该那么写》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不应该那么写》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不应该那么写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作者,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的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近几年来,石印的手稿是有一些了,但大抵是学者的著述或日记。也许是因为向来崇尚“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缘故罢,又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取材于外国呢,则即使精通文字,也无法搜罗名作的初版以及改定版的各种本子的。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文学青年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想了一个补救法: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写”,却无从比较了。

《不应该那么写》阅读答案1.文章第2段第1句话中“大概”和“总该”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作者认为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究竟能否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呢?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统观全文,下列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就能从中学会创作。

B.多向已出名的作者请教,就能从中寻到写作的秘诀。

C.“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D.“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不应该那么写”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中去学习。

4.第3段开头一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6.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答案:

1.不矛盾。“大概”表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因为不可能本本去调查。“总该”则表示肯定,因为这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

2.不能真正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从这些语句可看出:“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

3.D

4.承上启下

5.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作品本身即是范文,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但他们的作品常常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反而无迹可寻,自是“不容易看出”了。

作者认为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些事件如果写成一部文艺作品,它能让读者知道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而那些“应该那样写”的作品则对读者几乎没有益处。所以说二者是无从比较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