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
刘旸
要说鸟的歌唱,首先要介绍它们是如何发声的。鸟的发声器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鸣管。不像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声带在气管顶端,鸟的鸣管位于气管底部。吸气或呼气时,鸣管壁及周围气囊能产生振动,发出声响。通过控制鸣管处的张力和呼吸的力度,歌声可以进一步多样化。神奇的是,鸟类中最善歌唱的鸣禽,两边气管能被左右鸣肌分别控制,于是一只鸟能同时唱出两个音,自己就可以玩和声。比如黄鹂和乌鸫就属于和声高手。人们将前者的鸣啭称为“莺簧”,把后者又叫做“百舌”。
这样独特的生理结构还赋予了鸟儿歌声的灵活性。譬如,那种有“会歌唱的麻雀”之称的歌带鹀高唱一个只有两秒长的音节时,其实已经发出了三十几个音,每一个音可以控制在0.02秒长,让人类望尘莫及。如此说来,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花腔歌唱家,当推鸟类。
鸟类歌曲的种类很多,有时即使一只鸟也能唱出许多不同的歌曲,科学家把一种鸟唱的所有歌的总集叫做“鸟专辑”——鸟类鸣唱曲库。有的鸟(约占鸟类的30%)很可怜,只出单曲(如白冠雀);中等水平的鸟会唱几首至几百首歌(如歌带鹀);更有明星级的鸟儿,曲库中的曲目多达一千多首,这种超级“歌星”包括褐弯嘴嘲鸫等。歌多了自然容易吸引雌性,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也耗费能量。至于在进化中如何在二者间取舍就是各种鸟儿自己的抉择了。
一只鸟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曲库呢?
我们说鸟类是天生的歌唱家,这句话可不完全正确。基因基础是存在的:实验室中没有老师的小鸟也不会成长为哑巴;当人们把没开始学唱的沼泽雀和歌带鹀幼鸟捉来实验室,给它们同时听这两种鸟的成年个体唱歌时,幼鸟就能各自学会属于自己种族的歌。然而另一方面,自然界中,歌唱技能又是鸟类的一门严格又复杂的必修课:鸟儿多数在幼年阶段学歌,也有个别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综合二者,现在的科学家一般认为小鸟孵化出来后脑子里有个来自基因的模板,这促使了它们去模仿那些听起来和这个模版相符的歌,随着逐渐长大,这个模板的形象在它们脑子里也更清晰和具体。在以达尔文地雀为代表的少数物种中,幼鸟通常向爸爸学歌(某些科学家推测这是保证姐妹和兄弟间不交配的一种识别机制),而其它大多数鸟是在离巢后向整个种群学的。
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最开始,小鸟咿呀学语不成乐句;数周至数月后,它们对歌声开始极度敏感,不断模仿、尝试、改正,这个时期就是歌曲的塑造期;最后,鸟儿进一步去掉了不属于本物种或不能吸引雌性眼球的音乐元素,“曲库”就此定型。
鸟为什么要歌唱?
我们喜欢给鸟儿唱歌赋予伤春悲秋的含义,其实对于它们,歌有着非常实际而且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同一个物种内,歌声一来可以用来争夺地盘:雄性歌带鹀在交配季节早期彼此回应相同的歌进行挑衅,交配季节过后便改成了另一种歌曲以表示自己不与人为争的姿态,歌唱就是它们的战斗武器;二来,对异性而言,歌声就是一种交配识别的信号:有时,雌鸟会特别喜欢某些歌曲——它们认为只有脑子大或者身体素质极佳的雄性才能唱出如此复杂的段落。
但歌曲的这些作用都仅限于语言互通的群体,再说上面提到过的白冠雀,明明是同种,就是因为相互语言不通,相距6公里的两群就不大理会对方的歌唱,更别提交配、繁衍后代了。生态学为这种“虽然不一定不能产生后代,却不进行杂交的机制”起了个名称:交配前生殖隔离。这种隔离的后果可以是非常显著的,不杂交的两个群落会各自沿着不相干的方向继续进化,基因间的差距日渐累积,长久下去便很有可能形成真正杂交不育的两个物种。
(摘自《科学世界》2008年06月 有删节)
10.为什么说鸟类是天生的花腔歌唱家?它的发声有哪些神奇之处?(6分)
11.一只鸟是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曲库呢?鸟儿唱歌有何意义?(5分)
12.文中两次提到“白冠雀”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0.(6分)因为鸟类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而且歌声灵活。(2分) 通过控制鸣管处的张力和呼吸的力度,歌声可以进一步多样化;两边气管能被左右鸣肌分别控制,于是一只鸟能同时唱出两个音,自己就可以玩和声;鸟高唱一个只有两秒长的音节时,其实已经发出了三十几个音,每一个音可以控制在0.02秒长,让人类望尘莫及。(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1.(5分)鸟儿从咿呀学语不成乐句,经过不断模仿、尝试、改正,最后进一步去掉了不属于本物种或不能吸引雌性眼球的音乐元素,“曲库”就此定型。(3分)意义:在同一个物种内,歌声一来可以用来争夺地盘;二来,对异性而言,歌声就是一种交配识别的信号。(2分)
12.(4分)第一次是为了说明有的鸟(约占鸟类的30%)很可怜,只出单曲;第二次则为了说明虽然是同种,就是因为相互语言不通,相距6公里的两群就不大理会对方的歌唱,更别提交配、繁衍后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