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感谢生命阅读训练及答案

感谢生命阅读训练及答案

二、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

感谢生命

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4.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

答:( 1 ) 作用是

( 2 ) 原因是: ①②

5.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6.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7.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

答:()()

二、拓展阅读

(一)

4.C(“这个问题”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而发现的“有两个金花王”的推断。A、B两项都不是推断,D项是吕德斯发现“这个问题”的依据。)

5.C(A项作者只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跨度;B项依据《比丘尼传》推断出来的金花王与“先志”所说的金花王,在时间上基本一致;D项《比丘尼传》与《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证明有两个“金花王”。)

6.B(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此项中的“王”是指苏伐叠。)

7.B(A项列维根本没有发现有两个金花王,C项“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时代”的梵文残卷中的“金花”正好说明有两个金花王,依据作者推断,与《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是同一个人;D项作者不是读《比丘尼传》才发现有两个金花王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