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中出现了许多数字,请找出一例说明数字包含的意义。
(如“14000”个稻穗,表现了袁隆平不辞辛劳、执著严谨的精神。)
3、“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句中的“依然”和“无时”有何作用?
(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人民科学家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淡泊名利、执著追求、奋斗终身的精神。)
4、从选文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
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⑵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
⑶……“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并列。
⑷……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作为71岁的一名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作者用“美丽”一词,来突出袁隆平敢为天下先,为解决全世界全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全人类而不懈追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反问句同修辞有关,也同语法有关,但它既不属于修辞,也不属于语法。它属于语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它主要研究符号和客观事情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的句式?
因为反问句更能强调对现实中农村情景的大失所望。
课外相关阅读练习设计及答案
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性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shǐ( )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1、看拼音写汉字:shǐ( )志不移
2、“大相径庭”的意思是 ,这说明袁隆平学术观点具有 特点,表现他 精神
(相差很大,完全相反大胆新颖创新)
3、简介袁隆平的“三系”设想
(先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作“母禾”,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然后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大量生产杂交种子,就可以推广种植)
4、上文写袁隆平进行科学研究时遇到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他怎样的精神?
(磨难: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培育秧苗表现了务实求真、埋头苦干、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