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笔画
部首:羊部外笔画:13总笔画:19UNICODE:7FB9
五笔:UGOD仓颉:TGFTK郑码:UCUG四角:80804
笔画顺序:点、撇、横、横、竖、横、点、点、点、点、点、撇、横、横、竖、横、横、撇、捺
基本字义
羹 gēng ㄍㄥˉ
-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汤。肉~。鸡蛋~。
外语翻译
- 英语:soup, broth
- 德语:Filmentwickler, Suppe (S)
- 法语:soupe,bouillon,sauce
详细解释
〈名〉
-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 调和五味的汤 [tick soup]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vegetable soup]
-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羹食(羹汤和饭);羹粥(菜羹和稀饭);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 汤 [soup]
〈常用词组〉羹匙
国语词典
〈名〉
- 用肉、菜等芶芡煮成的浓汤。
- 《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动〉
- 一种烹饪方法。材料加水或高汤煮滚,用芡粉勾芡成薄糊状。
〈名〉
- 不羹:地名。春秋时地,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襄阳县东南。
- 《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
- 晋·杜预·注:「襄阳县东南有不羹城,定陵西北有不羹亭。」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𠀤音庚。【說文】作𩱧。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爾雅·釋器】肉謂之羹。【註】肉臛也。【疏】肉之所作臛名羹。【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禮·樂記】大羹不和。【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又【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又【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又【集韻】盧當切,音郞。【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说文解字
小篆。从羔。从美。此是小篆則知上三字古文、籒文也。不先小篆者、此亦?部之例。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kəŋ˥
- 唐代读音: gæng
- 日语读音: ATSUMONO
- 韩语罗马: KAYNG
- 现代韩语: 갱
- 客家话: [沙头角腔] gang1 [东莞腔] gang1 [梅县腔] gang1 [陆丰腔] gang1 [宝安腔] gang1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 粤语: gang1
- 近代音: 見母 庚青韻 平聲陰 京小空;
- 中古音: 見母 庚韻 平聲 庚小韻 古行切 二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唐部 ;王力系统:見母 陽部 ;